【澳門回歸20周年專訪】心懷大愛,以德育人——楊秀玲的傳道授業之路

  1999年12月20日,在澳門政權交接儀式12個小時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正式經珠澳邊境進入澳門。那一天,大批澳門市民聚集到大街上,歡欣鼓舞地揮動國旗迎接解放軍駐澳部隊的來臨。當時,國家及外國政要均列席於大會主席台上,而楊秀玲,亦是坐在主席台上近距離見證這歷史性時刻的其中一員。

  楊秀玲,博士、澳門資深教師、學者。由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於澳門培正中學任教超過十五年,後於九十年代初加入澳門大學,在校先後擔任大學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教育學院副院長及校長辦公室主任。2004年,獲特區行政長官頒授教育功績勳章。

A1-新-logo
楊秀玲見證澳門回歸

 

因緣際會,因緣結緣

  出生於內地,楊秀玲的童年正正處於國內物資相對匱乏的時期。那時,能有機會讀書已不容易,要考上大學更是難上加難。家境普通,兄弟姊妹眾多的楊秀玲,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用功,加上天資聰穎,中、小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期後,她順利進入我國南方著名學府——中山大學,修讀外語系英語語言文學專業,並在大學第四年,以全國第一的優異成績被國家選派到英國留學。本着“讀好書是為了回饋祖國”的信念,她在外國留學期間更是加倍努力。兩年後,楊秀玲回國,任教於當時的北京國際關係學院。能力過人的她本應可於北京攀上事業的高峰,然而沒想到就在這關鍵的節點上,命運之神竟靜悄悄地扭動了齒輪,把她生活的軌迹與一個小小的地方,牢牢地連接在了一起。

  “就是在北京的那兩年,我結婚了。他(丈夫)是中山大學的港澳僑生,也是我的學長。”原來,一位來自澳門的中大學長校友在楊秀玲赴英期間一直等着她,在得悉她回國的消息後,立馬不遠千里地跑到北京找她。這舉動深深地打動了楊秀玲,令她不單答應了學長的求婚,還毅然跟隨着他從北京搬遷到澳門定居。

A2logo
到澳門定居後,楊秀玲逐漸喜歡上這個面積不大,卻充滿人情味的“澳門街”。

  “那個時侯,我對澳門一點都不了解,只知道它是葡萄牙人的殖民地。”楊秀玲坦言,初到陌生的澳門時,曾經因不了解葡人習性而對他們有着防備之心。然而,來澳後經歷的一些生活小細節,令楊秀玲對澳門、對葡人的看法有所轉變——當她抱着嬰孩坐巴士時,會有葡籍人士主動給她讓座;她的葡籍鄰居為人自律,熱心助人;她所遇見的澳門人心地善良、純樸、誠懇……慢慢地,她逐漸喜歡上這個面積不大,卻充滿人情味的“澳門街”。

 

春風化雨,桃李滿門

  來到澳門不久,楊秀玲便應愛國社團澳門歸僑總會梁雪予先生的邀請,參與了總會的工作,並在總會內辦了六個分週一、三、五及週二、四、六夜晚上課的英文班,為歸僑青年教授英語。在那個年代,澳門中小學英語老師的師資尤其短缺,各校校長可謂是求賢若渴。楊秀玲在總會的英文班為她在教育界打響了名堂。當年任教澳門培正中學的黃就順老師應邀到歸僑總會講課,對主動為課堂擦黑板、擁有過人英語能力的楊秀玲留下了深刻印象。經黃老師舉薦,培正中學鄺秉仁校長得悉楊秀玲具優秀的英語能力與學歷背景,知人善任的他馬上約見了楊秀玲。最終,楊秀玲在由鄺校長親自準備、書寫工整的聘書上,簽下了她的名字。她在培正中學長達十五年的教學生涯,由此開始。

  憶述起她於培正執教的第一堂課,楊秀玲不禁露出了欣慰的微笑:“那天當我站在教室的講台上,被六十多雙眼睛緊緊地盯着時,我感覺到的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感。上完課後,同學們全都跑過來圍在我身邊,對我說了三句話:

 We like you! We like your English. It’s beautiful!

  這三句簡單的英文,深深地烙在了楊秀玲的心中,令她難以忘懷。從那天起,她就知道自己這一輩子都與教育事業分不開了。在培正的十五年間,楊秀玲所教導的學生均能在校內外考試中取得亮眼的成績,這與她的用心指導是密不可分的。楊秀玲就此扎根澳門,澳門也為她提供了作為教師成長和專業發展的機會。

A3-1
楊秀玲在培正中學任教期間,深受學生的愛戴與同僚的關懷。(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A3-2
楊秀玲在培正中學任教期間,深受學生的愛戴與同僚的關懷。(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九十年代初,東亞大學(澳門大學前身,創立於1981年,為澳門第一所現代高等教育機構)改制為澳門大學。當時澳門大學教育學院的臨時代院長Mary Wills博士找到了楊秀玲,邀她申請擔任教育學院新開辦的中學教育學士課程講師職位。幾經思量,考慮到本地師資培訓是令澳門教育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關鍵,楊秀玲最終決定加入澳門大學,進入本地高等教育領域。在澳大任教期間,她盡心盡力地為澳門培育出一批批具專業水平的本地英語教師,為教育界注入源源不斷的高質素新生力量。

A4
在澳門大學任教的第一年,於1990年開學典禮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除了教導培養學生成長,楊秀玲自己亦從未停下學習的腳步。她不但選擇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更孜孜不倦地追求學術進步,進行學科研究及發表學術論文。在她的影響下,大部分學生均選擇在本科畢業後投身教育工作或繼續到外國深造並取得更高學位,提升己身知識,冀學成歸來為澳門作出更大貢獻。

A5
楊秀玲於2001年獲得中山大學博士學位,穿上畢業袍與女兒一同合影留念。(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新的時代,新的機遇

  經歷過澳葡時期、過渡期及澳門回歸,楊秀玲可謂見證着本地教育界,特別是英語教育領域的變遷。她坦言,在昔日的澳門,青年人的機遇的確不多,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較少,本澳整體英語水平固然未盡如人意。但她認為,自八十年代起,澳門經濟產業發展開始起飛,本地社科研究及教育已開始為政府及市民所重視。而回歸祖國後的澳門,在她看來,更是等同於迎來一個新時代——一個充滿着無限可能及機遇的美好時代。在國家與特區政府的支持和推動下,澳門的年輕一輩獲得更寶貴的機遇,擁有更豐足的資源,面向更寛廣的發展空間。在回歸後,隨着教育制度的完善,澳門青少年均能有機會接受基礎教育,澳門市民亦可在政府支持下享有持續進修的機會。對澳門教育的未來,楊秀玲表示“滿懷期待,滿懷信心!”

A6-新
楊秀玲為澳門培育了大批具專業水平的本地英語教師(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作為澳門英語教育界的中流砥柱,楊秀玲喜見回歸至今將近二十年間,澳門居民的英語能力普遍有着明顯的提高,但如就更深層次的學術研究而言,她認為現時本澳在學術層面上的發展仍較疲弱,仍可有更大的發展及進步空間。她期望未來澳門能出現更多願意真正用心鑽研學問的人,並希望新一代本地學子能加倍投入時間與心思鑽研有關外語的理論知識,不驕不躁,虛懷若谷,充分運用回歸後特區政府所投入的資源,把學問研究得更深、更廣,逐漸建立、積累屬於澳門的知識寶庫。楊秀玲表示,英語作為澳門與世界溝通交流的重要橋樑與工具,其重要性需被加倍重視,故此,她亦盼望在下一個十年,澳門居民可持續提高英語能力水平,以更好地配合國家所賦予澳門的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發展定位,抓緊機遇,在世界舞台上再躍高峰。

A7-logo
楊秀玲寄望新一代澳門青年能更刻苦耐勞,發奮圖強,時刻裝備自己,不辜負這個時代所帶來的寶貴機遇。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