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20周年專訪】推動全方位發展,促進培養人才——吳志良與澳同行三十載

       “我們不單止看到高樓大廈、城市硬件大規模建設,更重要的是看到居民的生活有所改善,物質及精神生活質素都有所提升。”吳志良談起澳門回歸近二十年的社會變化如是說。吳志良於1988年加入澳門基金會,2010年出任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一職至今。時光荏苒,他與澳門基金會一同走過三十載,見證澳門社會的發展變遷,感悟良多。

A01_LOGO
吳志良說:“最重要是人的生活有所改善,人的質素有所提升。”

 

社會變化翻天覆地

       澳門回歸將近二十年,吳志良認為澳門特區和澳門基金會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1999年到今天,澳門特區的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居民收入中位數等都有明顯的進步。回歸後,高等教育、非高等教育和醫療衛生方面都有了很大發展。在高等教育方面,多所高等院校相繼成立,大專院校學生人數大幅增加。在回歸前,本澳具高等教育程度人口比例只有一成左右,現時已接近四成[1];非高等教育方面,實行了十五年免費教育,而且校園的設施、校舍的建設,都投入了資源進行改善。醫療衛生方面,雖然一直以來社會都有不少意見,但現時澳門已具備了很多先進的醫療設備,政府也透過不同的政策和手段,滿足居民對醫療方面的訴求。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澳門的經濟、特別是博彩業帶來的經濟發展。”

[1] 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就業調查》2018年第三季資料,就業人口中高等教育程度人口比例為35.8%。

A2
1996年澳門基金會工作人員參加百萬行(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A3
回歸前,吳志良已參與澳門基金會工作。(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吳志良說,澳門基金會與澳門的發展息息相關,也與澳門一起成長。澳門基金會是依照法律規定,由1984年成立的前澳門基金會和1998年成立的澳門發展與合作基金會於2001年合併而成,為行政、財政及財產自治的公法人,主要在澳門開展活動,並以促進、發展和研究澳門的文化、社會、經濟、教育、科學、學術及慈善活動,以及旨在推廣澳門的各項活動為宗旨。澳門基金會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澳門特區娛樂場幸運博彩專營承批公司及轉批給公司毛收入1.6%的撥款、政府撥款、澳門特區內外的捐贈及其他法定收入。他表示,回歸前基金會的規模比較小,一年預算只有數百萬;回歸後,隨着經濟的發展,基金會的年度預算也漸增加,2017年年度預算增至二十多億,讓基金會能更好地配合社會和政府,解決各種困難和挑戰,關顧市民福祉,培育未來人才,推動本土文化藝術及學術研究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A4
回歸前,吳志良(右一)於1998年教科文中心開幕式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A5_LOGO
澳門基金會每年出版不少刊物,推動本土文化藝術及學術研究發展。

 

支持社團發展 滿足居民所需

  澳門基金會最初的主要工作是致力推動本地化,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發展和為本地培養人才。其時澳門即將回歸祖國,各領域都需要人才,澳門基金會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吳志良憶述,自己初期參與的一項重要工作,便是收購和管理東亞大學,促使其轉型和改制成為現今的澳門大學。

  隨着社會發展的需要,澳門基金會的工作亦與時並進。近年,澳門基金會持續加大了對社團工作的支持力度。吳志良表示,基金會除支持社團、機構開展宗旨相符的項目外,亦積極加強與社會各機構、團體的制度化合作,開展宗旨、方式和預期效果與澳門基金會的宗旨相符的項目,進一步建立與社團的合作夥伴關係,促進澳門社會各領域專業化發展。“由社團提供的服務,不單止有慈善或社會福利性質,還有教育、科技、文化、人才培養、青年工作等等。”他坦言,雖然不是每一筆資助經費運用都能如預想般發揮出最高的社會效益,但能看到各項目從項目設計到具體運用,都努力盡可能令社會效益最大發揮;同時,他也看到社團在不斷進步,具備更大能力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和產品,讓居民得到種類更多、更完善的服務。

A6
吳志良(中)主持“澳門基金會-學聯”升學輔導服務中心啟用儀式(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A03-吳志良與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理監事成員進行交流
與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理監事成員進行交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推動文化發展    培養本地人才

  2014年,由澳門基金會、作家出版社、中華文學基金會合作出版的首批《澳門文學叢書》面世。從籌備出版到與讀者見面歷時兩年,《澳門文學叢書》網羅澳門文壇老、中、青三代寫作人,總結了本澳文學創作的多年成果,記錄近代澳門文學發展的歷程,既為澳門文學創作者構建一個平台,同時讓更多的內地讀者通過澳門文學認識澳門,加強推進澳門的文學建設。這也是澳門基金會致力幫助本地文學藝術“走出去”的發展目標之一。他說,從全世界來看,一個人口六十多萬的城市,只有澳門可以舉辦這麼多的文化活動,可以編一套一百部作品的文學叢書,“以文學來說,我不敢說這方面我們已達國家或國際水平,但基金會的想法是使到每個人都可以發揮自己的潛能,用自己最專業的方式,為社會作出貢獻。”除了文學藝術領域,澳門基金會亦致力推動本地多元藝術的普及,為提升藝術家素質創設交流平台,基金會推出的“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至今已完成近80位藝術家的展覽和推廣,另外,“‘澳門製作‧本土情懷’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活動,每月推出豐富多元的演出節目,活躍社區文化氛圍,塑造活力文化城市形象。

 

A8_2jpg

A8.3
澳門基金會推出《澳門文學叢書》,積極推動本地文學發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A9
第79位參加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的本地藝術家謝賢莉作品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A10
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致力推動本地藝團走向專業化(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A9.1

A11.2
主禮嘉賓為“中國作家館‧澳門廳”揭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除推動文化藝術發展外,吳志良指,發展教育、推廣澳門更是澳門基金會的重要職責。對於社會一直關心的人才培養,吳志良表示基金會的工作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學歷教育的人才培養,另一方面是政治和社會實踐方面的人才培養。他回憶道,九十年代中、後期,澳門社會進入回歸前的過渡期,高質素本地人才的培養工作刻不容緩。因此,基金會在回歸前已著手推動人才培養,除推動當時的東亞大學改制為澳門大學外,更設立社會發展急需的課程和為本地學生減免學費;鼓勵澳門學生到內地就讀研究生、博士生學位課程,並在得到國家教育部的支持下,採取不同的措施,如在澳門設立招生點,發放獎學金等,方便及鼓勵澳門學生到內地升學。此外,基金會通過與我國及葡國的國家行政學院、以及廣州中山大學合作,充分運用各方資源,培養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當時培養的一批批人才,為回歸後澳門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A5-吳志良出席台澳大學生交流活動
吳志良出席澳台大學生交流活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透過社團培養政治和社會實踐人才方面,吳志良表示,澳門基金會投入大量的資源與社團合作,讓社團向居民提供社會福利、教育、文化藝術和社會服務等公共產品,而社團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也是培養人才的過程。某種意義上看,社團是培養政治和社會服務人才的平台,他說:“這方面澳門是成功的,澳門現時很多政治領袖,過去都有參與過社團的工作,在工作中得到了鍛煉,接觸社會不同領域、不同階層的人,從而推動人才的培養。”

A06.吳志良出席澳門大專院校學生天津學習交流計劃
吳志良出席澳門大專院校學生天津學習交流計劃(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冀青年人對前景更具進取心

  澳門經濟急速發展之後,有些民生問題依然突出,如居民收入追不上樓價攀升速度。吳志良認為這是事實,但不能因此否定特區政府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等多個方面積極作為。他指出,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到各項公共服務中,透過不同的政策或惠民措施,間接或直接減輕了居民的家庭經濟負擔,例如免費義務教育、免費醫療福利等。

  過去近二十年,雖然澳門社會和經濟得到很大的發展,但吳志良有感相當一部分年輕人未能抓住機遇,拓展自身視野,競爭力未能得到應有的提升,他對此頗感遺憾。他說:“從數量上,我們培養了很多人;從質量上,我們分兩個維度觀察問題。從縱向來看,與過去的澳門人相比較,我們是有很大的進步,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從横向來看,與同期周邊地區比較,尤其是與內地青年人比較,就會發現我們的高端人才並不算多。”吳志良認為,錯過機遇的結果,便是有部分澳門年輕人連跟別人比較都不敢,“過去近二十年經濟高速發展,社會轉型,提供了很多機會給年輕人,例如特區政府與博企推動的博彩業管理層本地化,但出現不少年輕人缺乏嘗試的勇氣及競爭的氛圍,本應可以達到的目標,最終卻沒有實現。”

A12_LOGO
吳志良惋惜不少年輕人錯失機遇

  吳志良續說,本地或鄰近地區僱主在評價澳門員工時,大都指澳門人腳踏實地,肯學肯做;但以往大部分澳門人在職場上沒有很大抱負也是事實。這種情況在近年有所改善,尤其從2017及2018年由人才發展委員會及澳門基金會聯合舉辦、特區政府首次推出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實習計劃”中可見一斑。計劃吸引了不少澳門青年主動參加,吳志良對此感到非常感動,“這並不是在職員工的實習呀!參加的都是剛剛大學畢業的青年,他們分別遠赴非洲及南美洲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當地辦事處實習,純粹以學習、擴闊視野、提升個人為目的。他們放棄了畢業後馬上就業的機會,這種勇於嘗試、勇於學習、勇於挑戰自己的精神,令人感動。”

A13_LOGO
吳志良指青年人要有勇於嘗試、勇於學習、勇於挑戰自己的精神。

 

“發展要靠有理想的人”

  “澳門經濟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是需要大批有理想、有夢想的人,帶領澳門繼續大步向前發展下去的”,吳志良說。一直以來,澳門基金會不斷推出不同平台,以啟發和培養有理想的澳門青年。其中,“千人計劃”是近年特區政府推出的青年人才培養重要項目。由特區政府行政長官辦公室總負責,澳門基金會為執行單位,並請國家教育部及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協調支持,“千人計劃”項目以澳門中學生、大專學生以及青年人為對象,以“千人計劃、百團出行”的三年計劃為總體規劃,培養目標人數為三千人,通過組織學員前往內地,進行多元化的交流和學習活動,為澳門培養和儲備人才。“這個項目最大的特點,就是形成了一個規模和品牌,因為澳門社會不大,從學術角度來說就是‘碎片化’,企業、社團、學校規模較小,各做各的,能夠充分發揮大家的活力和創意,但工作水準可能沒有統一的要求和標準。而‘千人計劃’能夠集中資源並形成一個活動規模、規劃、規範。”據悉,項目每次出團後均會進行全面檢視,以優化完善下一團的出行,提高效益。在此基礎上,政府更搭建了“千人匯”平台,以“匯”集參與“千人計劃”的學員,提供多一個讓澳門的有志青年互相學習、共同促進的交流平台,讓來自不同團體的青年能加深認識、彼此交流、共同學習、互補長短。未來,基金會亦計劃引用“千人計劃”的經驗,向其他青年社團推廣,讓澳門更多青少年能開闊視野,提升綜合素質,並傳承愛國愛澳的精神。

A09-千人計劃中銀青協團
隨“千人計劃”中銀青協團出團
A15
出席“千人匯”大灣區1+1體驗式實踐計劃

 

擁抱大灣區    避免邊緣化

  澳門地方小,城市發展有所局限,而國家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擴闊了港澳地區發展格局,吳志良認為澳門應藉此尋找發展機遇。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是推進“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吳志良寄語青年要擁抱大灣區,不要錯失良機,他說:“歷史潮流浩浩蕩蕩,如果不參與就只會被邊緣化,肯定會自討苦吃。雖然在澳門不怕沒有工作做,但如果看到別人發展了,自己還在原地踏步,心裡肯定也不好受。”吳志良強調,青年人眼界一定要放開,事實上無論有沒有大灣區,社會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在社會新發展下,他堅信澳門青年與澳門社會的競爭力會不斷提升,並衷心期待大家一同做好準備,參與大灣區的發展。

A16
於廣州舉行的第十二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上,分享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發展看法。
A10_LOGO
吳志良寄語青年要擁抱大灣區,不要錯失良機。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