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自回歸祖國以來,社會民生各領域取得不同程度的進步,尤其在醫療衛生方面,澳門特區政府近年秉持“預防優先,妥善醫療”的方針,持續優化初級衛生保健網絡,發展專科醫療,強化政府、非牟利及私人醫療機構的互補合作,提升整體醫療服務水平。
小時候已矢志為醫的戴華浩,於20世紀九十年代初到位於廣州的中山醫科大學求學,畢業後加入公職,於1999澳門回歸之年參加神經外科專科培訓,成為回歸後首批本地培訓的專科醫生。他及後參與臨床工作、科研教學和醫務行政工作,均取得不俗成績。擁有多個醫學專業頭銜的他,具有廿多年神經外科疾病診治和前線醫療工作經驗,是本地醫療界的優秀代表,獲特區政府委任為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顧問、醫學專科學院專業委員會委員、公共行政改革諮詢委員會委員、健康城市委員會委員、防治愛滋病委員會委員,此外,他還在澳門神經醫學會,澳門公立醫院醫生協會,澳門醫務行政學會、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等多個社團擔任領導職務,在不同領域上出心出力,推動社會發展,與特區共同成長進步。
1999年澳門回歸,戴華浩親身見證了澳門特區的成立和發展。和很多澳門人一樣,他非常期待澳門回到祖國的懷抱,亦深信在特區政府的管治下,本地醫護人員水平將不斷進步,自己能發揮所長,有所作為。他期待政府續以保障全民健康為長期的工作目標,在醫療衛生方面持續加大資源投入,透過初級衛生保健網絡、專科醫療和公共衛生防控措施,全面構建醫療系統長效機制。
求學行醫,碩果累累
長大後成為一位醫生,懸壺濟世,是戴華浩童年時期的理想。他說:“我有不少家人是當醫生的,在他們的耳濡目染下,從小就接觸很多關於救死扶傷故事,被深深感動了,所以年少時已對醫學感興趣,特別喜歡生物學、化學等科目。”讀大學前,他收到四封來自不同高等院校寄來的入學通知書,被錄取的全是醫科專業。他最後決定到廣州中山醫科大學修讀臨床醫學專業,展開了持續十多年的漫長寒窗苦讀生涯。“當時的生活環境簡陋,學習條件差,學業壓力大,面對不少困難,但既然這是自己選擇的路,就算怎麼難行,我也決定要堅持完成。”
大學畢業後,戴華浩決定回澳投考公職,加入政府的醫療團隊,“回歸前,衛生局的招聘制度不太透明,不少同學未能如願入行,能順利成為醫生的寥寥無幾。我算是其中一位幸運兒,通過考核後投身衛生局工作,並於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那年成為一名神經外科專科培訓醫生,曾先後到過北京天壇醫院、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培訓深造,期間透過持續進修,取得神經心理學碩士學位和神經外科學博士學位。”
經過專科培訓和深造,戴華浩成為回歸後本地首批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肩負起神經外科疾病診治和前線醫療工作的重任,過程中難免遇到不同的困難,但他亦很享受工作帶來的挑戰和樂趣,與醫療同業們充當“開荒牛”,構建專科常規治療方案、添置器材,並將外地先進的手術經驗引進澳門。2012年,他帶領團隊完成了本澳首例清醒開顱手術,在保持病人覺醒的狀態下成功切除腦內腫瘤,並保留了語言和運動的完整功能。此外,他積極開展腦血管病的研究和教學工作,2004年,他主持的臨床研究首次發現了中國人ApoE4基因與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管痙攣的相關性,並在國際會議和權威雜誌上發表論文。多年來,他在各類雜誌和國際研討會發表學術論文超過30篇,成績得到業界充分認可。
發展專業,參與社會
戴華浩自2009年起參與多項醫院管理和醫務行政工作,先後擔任醫院醫生委員會、腦卒中小組、器官移植和捐贈委員會、臨床聽證委員會、危機管理委員會和藥物治療委員會等多個工作部門的協調員和成員;2016年起擔任兒童綜合評估中心主任,並擔任特區政府兒童早療協作組的協調員,負責開展和推動特區政府兒童早療工作。他表示,很高興得到政府和醫院的信任,讓自己可在不同領域的崗位上參與和學習,提升自己專業能力,亦樂意將學到的不同知識和經驗和身邊的年輕人分享。
2019年,澳門醫學專科學院正式成立,負責統一全澳的醫生培訓和認證制度,令澳門的醫療水平與國際接軌,為澳門醫療事業揭開了新篇章。身為醫學專科學院專業委員會委員,戴華浩很高興見證學院的成立,他為我們介紹道,過去本澳不同醫療單位自行培訓專科醫生,標準不一;醫學專科學院成立後,會把全澳專科醫生的培訓工作統一,包括培訓標準、考試規範及資格認證等,讓從醫學院畢業的醫生通過規範化的培訓後成為專科學院的院士,這是澳門醫學專科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未來,他會全力支持和參與這項工作,推動培訓制度更規範及有序地實施。
除了專注於醫科工作外,戴華浩亦熱衷參與社團和社會工作,團結各界專業人士、青年發揮所長,服務社會。在大學時期,戴華浩已在學生會很活躍,畢業回澳後,他參與了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的工作,之後和幾位朋友共同創辦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並先後擔任理事長和會長,透過青年社會參與、生涯規劃、志願服務、健康促進和會員事務等五大範疇的工作“專注為青年”。後來,他加入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並成為理事長,帶領不同專業人士以理性、客觀、持平的態度開展澳門發展策略的研究。近年亦積極參與澳門神經醫學會,澳門公立醫院醫生協會,澳門醫務行政學會等醫學組織,為同業爭權益,提升業界專業水平,推動本地醫學力量的進步。
勇於探索,共謀發展
救傷扶危的工作分秒必爭,戴華浩執業行醫廿多年,不知不覺地在醫院裡磨練出堅強的意志和勇於承擔的精神。他說:“初入行時面對的工作壓力大,有時一周要上六、七十個小時的班,沒有太多休息時間,這都是每個醫生必須經歷的。”談到減壓方法,他表示自己喜歡在放假時到不同地方旅行,也會通過跑步、攝影、寫作來陶治冶性情。
自回歸後,特區政府以保障全民健康為長期的工作目標。戴華浩認為,本澳在近年歷次的世界性烈性傳染病流行當中都倖免於難,這必須歸功於政府對傳染病防控的高度重視,自從2003年“沙士”事件以來,當局都以如臨大敵的姿態對付每一場傳染病流行,同時大量投入資源購買藥物、增加設施設備和大規模培訓醫護人員。目前,澳門擁有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評為典範的免費初級衛生保健系統,八成以上的公立醫院病人享有免費專科診治和康復護理服務,居民平均預期壽命持續增長,初生嬰兒和孕產婦死亡率長期處於低水平、癌症存活率處於世界前列,充分體現整體衛生政策所取得的成果。此外,政府通過財務資助或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民間的醫療組織和非牟利機構,向居民提供不同類型的醫療護理服務,不斷擴大服務覆蓋率和增加靈活性。展望未來,他期待新成立的澳門醫學專科學院致力培養和儲備更多醫療人才,建立更高素質的醫療團隊,為全澳居民服務。
澳門回歸二十年,“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給予澳門寶貴的發展機會,亦為青年人提供平台機遇。戴華浩稱,當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如火如荼地推進,粵港澳三地都在思考如何更好地結合自身優勢,找準定位,助力大灣區高質量地發展。他寄語本澳年輕一代要多認識、了解灣區,不斷提升競爭力,未來才能更好地結合自身所長,成就自身價值,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肩負新使命、具有新擔當。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