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你我他】感控護士抗疫手記——專訪鏡湖醫院感染控制護士余穎儀

-序-

小城人物故事,聚焦疫情常態下基層百姓努力奮鬥的身影,展現澳門基層市民的平凡而偉大,從而“暖人心、聚民心、強信心”。

#06 感控護士抗疫手記——專訪鏡湖醫院感染控制護士余穎儀

“始終(社區爆發)是澳門沒有發生過的事,最終會演變成甚麼樣,大家都不知道。”

不平凡的大年初八

2020年2月1年,大年初八,是廣東人習俗裡“人日”之後的一天。不過這天在鏡湖醫院裡並不平安。

上午7時左右,余穎儀在新冠病毒肺炎應變小組的工作群組收到信息,懷疑個案的核酸檢測結果顯示確診。那是澳門第8例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者,是鏡湖醫院裡第一例住院的確診者。

余穎儀從2006年開始,便在鏡湖醫院擔任感染控制護士,2019年她開始兼任外科病區護理管理工作,同時負責鏡湖醫院的感染控制委員會主要執行工作。

感染控制委員會日常的工作,是為醫院制定方案,以防具感染性的疾病在醫院裡發生傳染。比較常見像空氣傳染的肺結核,或者經血液傳染的愛滋病等都是委員會的防範對象。感染控制委員會負責監管並執行這些防範方案。

“例如感染患者如何從一個點,不接觸到其他人移送到另外的地點,也是我們需要考慮的事情。”

2020年初,余穎儀和感染控制委員會的醫護人員們要面對一個未知而強悍的敵人,COVID-19病毒。按照衛生局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引,余穎儀與感染控制委員會已經開展了鏡湖醫院一些院內疫情防控工作,像醫院各個出入口已經設置了體溫檢測儀。透過防疫篩查程序,鏡湖醫院在門診欄截過一例從武漢來澳的確診者,並把她送往衛生局的隔離中心。

但是,本澳第8例患者的病癥非常隱秘。

“毛玻璃狀的肺部”

鏡湖醫院住院大樓11樓北翼收來這位病人,進院時沒有任何症狀,所以按照普通病人他被編收在普通床位。

“他剛開始沒有症狀,但後來醫生為他做了CT(斷層掃描)發現(肺部)毛玻璃狀變化,醫生和護士都開始警惕了。”余穎儀說。

一些有經驗的影像科醫生看到這樣的肺部斷層掃描結果,便會想起它與2003年SARS“非典”患者肺部呈現的狀態,非常相似。當時,在武漢對新冠肺炎患者的診斷唯一標準,是核酸檢測陽性。但是在醫生之間已經開始流傳有很大一部分沒有症狀,核檢呈陰性,但肺部出現嚴重感染症狀的病人。

澳門第8例懷疑確診者的情況正是類似。

在懷疑病人有極高的感染風險時,醫院的護士立即把他轉移到住院大樓8樓北翼的隔離病房,並為這個懷疑個案抽取了核酸樣本,送往衛生局檢驗,之後懷疑個案被送到隔離中心做進一步的檢查。

第二天一早,收到確診信息。

對抗疫情 與時間競賽

當天,包括院長、護理部主任和負責感染控制工作的醫護人員,第一時間都趕回鏡湖醫院商議對策。同時,衛生局疾控中心的人員過來醫院了。醫院一般是老人、小孩,或患有長期病患的病人的集中地,這些都是感染新冠肺炎的高風險人群。如果病毒在醫院裡蔓延,後果將不堪設想。

但是病毒不可見,很難知道它是否擴散或擴散到哪裡。

這時余穎儀與感控委員會有兩個重要的任務,成員分成主要兩隊,她那隊負責與衛生局疾控中心人員一起開展調查,還原第8例病人在醫院的動線資料,排查可能的密切接觸者;而另一隊的同事,則需要盡快安排第8例病人傍邊的病人到單獨病房分隔,並且對原病房消毒清潔。

“如果當時整個病區再出現1、2例,便要像SARS時期對整個病區進行封鎖。”余穎儀解釋當病區一旦封鎖,意味著封鎖區裡的病人和醫護都將被隔絕,要在裡面經過14天以上的醫學隔離後,所有人還是陰性才有可能解封。

余穎儀指,在大疫情時期感染控制的工作尤為重要,但是這需要前線、醫療的同事和決策層整體一起配合,任何一個漏洞最終可能造成病區爆發。所以在進行一連串的抗疫工作同時,余穎儀他們除了需要重新檢視疾控中心的防疫指引是否足夠落實,更重要的是對員工進行心理輔導。

“最大壓力的,不是在8樓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反而是原先在11樓接觸確診者的醫生和護士。”

在鏡湖醫院8樓隔離病房工作的醫護人員都經過訓練,並且病房配備負壓系統,能專門應對有呼吸道傳染病或者烈性傳染病的患者。但是在11樓的醫護,他們並沒有全副武裝,當時像接觸普通病人那樣接觸了第8例確診者。

“在發現那名患者高度懷疑確診那晚,那個姑娘(護士)都不敢回家。她待在一個空置的單人房裡等待(患者核檢)結果。”

“回想起來其實非常感動,就是大家都同心一起對抗疫情。當時沒有特別地Call誰回來,但是群組裡看到消息大家都自覺地一早趕回去。”余穎儀回憶。疫情兩年間,鏡湖醫院醫護們需要齊心抗疫的時刻並不少。

疫情時刻 各司其職

最大壓力的時候,是全民核酸檢測的那段日子。

澳門疫情在2020年後半年,回穩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在2021年的8月,堅持已久的“清零”狀態被打破,而且這次疫情就在鏡湖醫院旁邊。那天中午時分,余穎儀從工作群組中陸續看到連勝街疫情發生的消息,隨後警察和衛生局人員到場,區域封鎖。

政府臨時宣佈,澳珠通關需持有24小時核酸檢測證明。下午時,鏡湖醫院已堆滿了前來做核檢的巿民,人龍橫跨鏡湖醫院的東西側。當下政府宣佈全澳核酸站將24小時運作。

“隨著政府持續更新患者的行動軌跡,不斷收到同事要被隔離的信息,我們便開始擔心起來。”鏡湖醫院所有員工一旦被判斷為密切接觸者需要被隔離,信息都會通知到感控委員會余穎儀那裡。隨涉及人數越來越多,她開始擔憂起社區爆發可能性。那時確診一家四口在感染Delta變種病毒後,在澳活動了一周以上,社區爆發風險極高。

不過在余穎儀擔憂同時,全民核酸檢測工作要立刻開展。

“收到指示時記得是下午6點多,下班了但大家都還沒有走。因為當時知道即便今天(全民核檢)不做,這幾天總會要做。那天晚上9點多我們便去視察場地。”政府對全民核檢啟動早有預案,預案中鏡湖醫院除本院外,還需要負責鏡平中學和利瑪竇中學兩個站點。

“我負責的是利瑪竇站醫療隊的工作,那天時間很短,需要很多人手。我們很多負責全民核檢工作的醫護都是自願義工去做的。”余穎儀的病區總共只有20多名醫護人員,過半數都有自願參與首次核檢的工作,當中一些還是剛結束一天的診治工作便加入。

啟動全民核檢,對站點的工作人員或是巿民都是第一次,很多事情都稍缺經驗。

“第一天場面較亂,還是三號風球。我負責利瑪竇那邊排隊排到了大三巴。當時我們院長到場時,給了一個任務,她說我們都有經驗,要帶動起大家一起做好分流。”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是全民核檢學校場地的負責人,當時余穎儀留意到人流滯緩的節點主要在登記點,於是各個位置安頓好後,便與教青局和校方一起商量解決方案。

“當時教青局和校方都非常配合,立刻便準備電腦,安裝程序。從本來6個登記點加開到10個登記點。而且學校在操場設置了區域分成十行,一行十個點,那麼我們便很清楚那個區域相等於100人,這樣有利於我們控制間隔場內的社交距離,這樣分流情況便好很多了。”

由於北區市民核檢人數多,政府希望把本來的望廈疫苗接種點,也增設為核酸站。本來負責望廈疫苗接種的鏡湖醫院,便也承擔起望廈核酸檢測的工作。“在短短幾小時內,我們讓望廈疫苗站‘華麗轉身’,變成了15個檢測點的核酸站。”

首次全民核檢,鏡湖醫院本院站點檢測點10個,鏡平中學站點10個,利瑪竇中學站點8個,望廈站點15個,每個站點需要一位檢測員加上一位副手,一個輪更便需要派出80多位醫護人員。余穎儀指核酸檢測是連續性的工作,必須要安排人員輪換,24小時鏡湖醫院需要安排三個輪更的醫護人員來當值,負責檢驗工作檢驗科人員也需要24不中斷地加班進行檢測。

“醫護人手都是從各個科室抽調出來輪值的。這樣的情況下,院內沒有任何一個部門停止或縮減服務的時間。”後來在第二、三次全民核檢時,坊眾中學檢測點也由鏡湖醫院派員負責,當時檢測人員緊缺,院長團隊裡幾位醫生都要親自下場做檢測工作。

“預防是首要的,不要讓它發生。”

“疫情發生至今接近兩年,無論工作量還是工作時間上,都是增加了的。”余穎儀說,鏡湖醫院診治患者的數量一直增加,尤其是疫情期間政府醫院主要作為抗疫醫院時,鏡湖醫院負責承擔著社會部份的醫療需求。以余穎儀負責的外科來說,疫情期間便不少急需進行手術的患者從山頂醫院經轉介到了鏡湖醫院。

“預防是首要的,不要讓它發生。”余穎儀在解釋感染控制的工作時,強調控制感染的重點,其實在於預防。

8月份很可能出現社區爆發那時,她作為醫護人員回憶起那時場景也會擔憂。

“全澳的ICU床位是否足夠?呼吸機是否足夠?醫護人員人力上是否足夠?如果社區爆發,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始終(社區爆發)是澳門沒有發生過的事,最終會演變成什麼樣,大家都不知道。”

疫情發生至今,無論是政府還是各大醫院,都苦口婆心地呼籲謹慎防疫,積極接種疫苗。澳門地小人多,一旦社區爆發,對本地醫療系統會造成非常重的負擔。疫情常態化下,醫療工作者需要面對比平常更重的工作壓力。唯有建立起防疫屏障,我們才能有預防疫情在澳門發生的可能,不過這需要全澳市民共同參與。像余穎儀負責的感染控制工作一樣,任何一個節點有漏洞都會成為疫情爆發的開始。

病毒感染控制的工作,預防永遠勝於後面的一切手段。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