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遊蹤 】與朋友共解鄉愁──專訪浙大澳生李敏婷

       離開熟悉的城市,開展人生新的階段,似乎是不少人都有過經歷。現在於浙江大學修讀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學系的李敏婷,回憶起高三畢業那年,依然記憶猶新,滔滔不絕地憶述當年送別一個個同學離澳的情境。

A1
高三暑假忙着送別同學,誰走便撕誰的名牌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堅定不移選心儀學科

       一向對化學十分感興趣的李敏婷,在高二那年參加一次北京清華大學的科普交流團時初次接觸分子材料,並在師姐的介紹下對這學科產生濃厚興趣,經過一年的選擇與考慮,在高三升大時決定報讀浙江大學的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學系。

      “因為我知道這個學系較冷門,而浙江大學在這個領域中較為不俗,所以當時我只報了浙江大學一間,對我而言,就是因為選了自己最感興趣的學科,所以並沒有給自己其他選擇的餘地。”眼前的李敏婷平靜、談吐斯文,但說到對學科的選擇,她露出堅定的神情。“我是幸運的,因為我選的是自己喜歡的學科,所以沒有給自己退路。”

A7
與朋友在地上排成“15”,代表15年級生。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約定同學互相送別

      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浙江大學距離澳門約一千四百公里,是全國高校中推行高分子材料學科較為全面、前尖的大學。一般的分子材料較看重物理理論,研究方面如改造金屬性能等。而高分子材料中,主要學習高聚物的相關知識,如塑膠,學科看重學生在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的學習與認識。對於十八年沒有離開過澳門的李敏婷來說,這除了是人生的轉捩點,更是人生第一次真正離鄉別井的旅程。

       李敏婷中學時所處的是一個十分團結、溫暖的高三班,回憶當時高三畢業後,有不少同學都在外地求學,班上同學相約好要一起送別,有的到關閘,有的到機場。李敏婷笑說,那是她去機場次數最多的一年。時間越近開學,離開的人便越多,送機的同學也越來越少。她說:“那時有同學走,我便搭巴士去機場送別,回想起來,那個暑假都幾忙!當時走了又一個,走了又一個,我便開始倒數着,有一種‘好像快到自己了’的感覺,便開始不想走,想留在澳門。有時也不禁問自己為甚麼要選一間那麼遠的大學,不可以經常回家。”

A3
李敏婷(右)送別最要好的高三同學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開學後適應新環境

      李敏婷內心陷入掙扎,除了捨不得一班同學外,當然也不願與家人分開。李媽媽工作忙碌,大部分時間都外出工作,母女間溝通的時間並不多,平日家人之間在情感表達上較為含蓄。前往浙江前夕,媽媽也會在飯桌上會聊一些很平常的話題,例如:“快要走了,收拾好行李了沒有啊?”

      李敏婷說:“最深刻是有一次,媽媽一如以往的問着問着,突然說上一句:‘是不是一定要去那麼遠讀書呢?’當下我心裡便很清楚,她並不想我離家太遠,只是因為她尊重我的選擇。聽到這句話時,我便更捨不得離開。”

       經常送機的李敏婷,在開學前夕,也“被送別”了。帶着萬般不捨的心情,她到了浙江大學。在開學後的那一個月裡,還在適應新環境的她每天都與家人、朋友聯絡,以紓解思鄉的小情緒。“那時我每天都跟與家人視訊,也會經常與舊同學聯絡,有時與朋友聊WeChat時都會說很想回到中學,為甚麼要升大學啊⋯⋯這些話!這種狀態也持續了一個月,也經常有回家的念頭。”但隨着課堂壓力日漸加重,李敏婷除了面對密集的課堂安排,也利用更多時間複習,以適應學習強度。

A2
相約外出午膳是李敏婷與三位室友的日常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參與活動擴闊交友圈

       課堂外,浙江高校澳門學生聯合會(浙澳聯)經常會在節假日期間組織活動,讓不同年級、學系的澳門學生可以在“異鄉”結識“同鄉”。李敏婷平日也熱愛參與聯會活動,使她慢慢地習慣了在浙江的學習生活,思鄉之情漸漸減退。李敏婷說:“比較辛苦的是第一個月,然後慢慢地,生活裡被不同的事所填滿,心思更多地放到學習與生活當中,或許不是不想家,而是分了心!哈哈。”時間飛逝,李敏婷在暑假過後便升大學三年級,大學生捱已過了一半。

A5
與“浙澳聯”的“同鄉們”打邊爐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4
與“同鄉”Happy Hour!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當初要離開屋企去到那麼遠,掛住屋企係一定會有,但當我在浙江認識到新的朋友,也開始投入學習,這種感覺會隨着時間慢慢習慣。”浙江,見證了李敏婷第一次離開小城,第一次感受雪的溫度,這些回憶也成了她成長的見證。

A6
“同鄉們”與即將畢業的師兄合照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合作單位:
新青協LOGO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