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遊蹤 】難忘與室友互噴“潮語”──專訪北大澳生陳佳慶

       現時就讀北京大學文科試驗班政治經濟哲學科的陳佳慶,準備升讀大學三年級。在這個由政治、經濟及哲學三個學術領域組成的綜合科目中,要求學生在大學三年級時選擇其中一個面向深入鑽研,而自身對政治較感興趣的陳佳慶便將選擇政治科作為大三及大四的專攻科目。

chan07
在北大國際文化節活動中設澳門攤位,宣傳澳門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排除萬難適應新環境

       一個南方男孩從澳門來到北大學習,很快便感受澳門人與內地人在教育上的巨大差異。首先是朋輩之間的壓力,在北大,陳佳慶便發現身邊的同學在學習上的表現都十分優秀,令本來成績一直處於中上的他,頓時感覺到自己的優勢與光環剎時黯淡起來。

chan06
與北大的澳門同學慶祝生日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與朋輩間的學習能力差異,令初時的他變得急躁與焦慮,也是在北大中受到最大的衝擊。內地的教育模式與澳門相比,學習強度高,而且在模式上更着重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並從高中時已開始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方法,令內地同學的學習基礎較紥實。

       反觀澳門,高中學習一般以應試為主,在教學上缺乏訓練學生如何研究及思考問題。陳佳慶回憶當時的情景說:“我從來沒有想像過一個與自己年齡相若的年輕人可以如此努力和優秀。特別是大學一年級的第一個中期考試,那就是去北京的第三個月,真正接受第一次挑戰。在學習態度、能力和成績上明顯都感受到自己與內地同學的差別,在那段時間是感受最深的。從學習能力上,我們跟他們差太遠了。”

學習內地“潮文化”

       說到文化差異,陳佳慶立刻想起北京的飲食。陳佳慶原是想在北京打算好好的減肥,卻發現食堂的菜式偏多肉少菜,連素食也重鹽、重油及重口味,他笑言:“你想吃得清淡一些,那麼餸菜裡一定有肉,如果只有蔬菜,那便一定是重口味。原來的我不太喜歡吃辣,但在北京生活久了,現在已經習慣了。因為北大的‘麻辣香鍋’很有名,也真的不錯。”

       與三名室友分別來自福建、河北及北京同一宿舍的陳佳慶,談到四人相處也發生不少趣事。四人雖然來自不同的地方,生活習慣風馬牛不相及,但因為共同生活,陳佳慶也開始學習到內地常用的“潮文化”。

chan02 with logo
陳佳慶分享在北大宿舍生活的有趣經歷

       例如,室友在日常對話中會互相稱對方為“爸爸”,其實相當於我們稱呼別人“契弟”;又或是最近內地很流行的一句:“你有freestyle嗎?”,是出於內地人氣偶像吳亦凡在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中經常會問到參賽選手的話,後來被用到日常生活當中。但回到澳門,這種“潮文化”卻令朋友之間經常冷場。“有時回到澳門一下子轉不過來,就跟朋友說一句‘一睇就知你冇freestyle啦’,結果全場都安靜起來……兩地說話的字眼與潮語也完全不同,時間一長便變得與澳門朋友的脫節。”

學習相處互相包容

       對於陳佳慶來說,文化差異對和同學的相處影響不大,反而這種多元的思考模式令生活變得更有趣。他說:“眾所周知,河北是煉鐵煉鋼的重地。每到北京霧霾很嚴重的時候,我們就會跟河北室友調侃說這些壞天氣都是因為他,霧霾就是從他家鄉飄來的,所以要請我們吃飯。”而最近的網絡流行語中有一句:“廣東人吃福建人”,陳佳慶每次考試或測驗如果不盡如人意,回到宿舍會跟福建室友說;“你小心一點,我心情不好就把你吃掉!”正因為四人來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才會有“碰撞”中如此逗趣的生活日常。

chan05
參加粵語班教導內地學生學粵語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同的成長環境,自然令各人也有着不同的生活習性。而一直在澳門生活陳佳慶,來到北京也要學習與室友相處,互相學習、包容。“有些人沒有每天清理垃圾的習慣,也聽過師兄說到自己的東北室友一個星期都不洗澡,但師兄並不會以責怪或不理解的角度去看他,而是每次洗澡都約上他,令他漸漸養成經常洗澡的習慣。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說明了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但宿舍生活其實也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

chan08
在北大國際文化節活動中設澳門攤位,宣傳澳門。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合作單位:
新青協LOGO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