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專題】做好創作人本份——專訪《過雲雨》導演陳嘉強

        一齣電影的誕生,從來不容易,尤其在澳門,由於相關人員緊絀,電影工作者往往要身兼多職。以本地電影《過雲雨》為例,導演陳嘉強既是該片編劇,同時也擔任監製。他不僅要做好創作人的角色,將電影拍得盡善盡美,更要想方設法做好發行工作,令電影得到更多放映和宣傳機會。

        由2013年初籌備影片開始,陳嘉強與團隊克服了種種困難,歷時四年完成了這個項目的挑戰。對於《過雲雨》入選“第二屆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禮”的“特別展映”項目,並在旅遊塔舉行首映禮,贏得不少觀眾支持,陳嘉強感到高興之餘,也沒有自滿。他認為創作之路是漫長而無止境的,未來仍會繼續不斷學習和接受挑戰。

A1
陳嘉強努力追逐電影夢。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創作之路永無止境

        陳嘉強近年致力平面設計與視覺藝術工作,亦熱衷參與影像拍攝,一直是積極推廣電影文化的拍板視覺藝術團的核心成員,2008年執導電影《堂口故事》其中一個單元故事《指望》。長年從事跨媒介創作,令他經常審思“生命"這重大課題,他希望透過電影將自己的所思所感呈現在大銀幕上,因此便着手構思《過雲雨》的劇本。《過雲雨》亦是他執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

A2
熱衷參與影像拍攝工作。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早年在大學修讀平面設計專業的陳嘉強,說中學時期已很喜歡看電影,但從沒想過做導演;後來入讀理工學院,他遇上了人生重要的藝術啟蒙老師李銳奮,也因此愛上了創作,由平面設計到攝影,由文字寫作到行為及裝置藝術,他都有所涉獵和研究。此外,他還迷上了用影像記錄人生百態,開始製作一些錄像短片。

       陳嘉強表示,“在李銳奮老師的言傳身教下,我們明白到甚麼是創作。當年讀平面設計專業的同學,直至現在仍在不同領域上搞創作,且取得不俗的成績。我認為創作是多元化的,不應該受媒介所局限。"

幕前幕後傾力同心

        電影《過雲雨》於2015年9至10月進行拍攝,後製做足近兩年才完成,只因資金緊絀。陳嘉強表示,“這齣電影得以順利開拍,要特別感謝文化局“電影長片製作支援計劃2013”的資助,令我有起始資金完成拍攝部分,但電影的後期製作,需要籌集更多資金,這是多數本澳導演都會面對的重要考驗,在未找到投資者的情況下,唯有靠自己努力賺錢,以完成整個電影計劃。"

       據陳嘉強介紹,《過雲雨》以正規電影模式製作,每個崗位都有專業分工,幕前演出者(主要演員和臨演)約130人,幕後製作團隊約30人,幾乎全是本地班底。他表示幕前幕後合作過程愉快,大家都為這齣本地作品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首映禮當日,有份參與電影的部分演員和工作人員都有到場支持。

A3
首映禮當日,陳嘉強與陳建德、曾韋迪、李耀愷等演員與觀眾見面。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4
拍攝團隊濟濟一堂,齊聚首映禮。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發掘機會培育新人

        談到製作《過雲雨》面對的困難,陳嘉強說:“遇到的困難有很多,如資金、行政及工作人員等問題。不過值得欣喜的是,有別於過往拍電影的靠搭膊頭‘互相幫忙’,受惠於文化局長片計劃的資助,今次電影拍攝人員全都有支薪。經過這次拍攝,我覺得在澳門‘埋班拍戲’是絕對可行的,當然,是要在找到啟動資金的前提下,運用資源去精明地‘睇餸食飯’。"

       對於本地電影產業化前路茫茫,陳嘉強認為自己目前只能做好創作人的本份,不能奢求市場迅速有大改變,“在電影製作上,我是編劇、導演的話,就要寫好故事,導好戲;可以有機會帶挈其他工作者,我一定會做,例如今次《過雲雨》,我們沒有聘用有經驗的外地團隊,更希望培育更多本地新一代的電影工作者。因電影是集體工作,如果只有導演是專業的,沒有其他專業崗位的培訓,也是死路一條。"

A5
小演員李耀愷參演時,只有三歲半。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近年有不少年輕人熱衷參與影像拍攝,陳嘉強坦言樂見這現況,也希望看到越來越多出色的影片作品出現,他說:“今次拍攝《過雲雨》,幕前幕後都有不少有潛力的新人,儘管目前參與電影工作未必能賺取豐厚的收入,但能實踐夢想,一展抱負,對很多人來說都充滿吸引力。"他最後寄語有志從事影像拍攝工作的年輕人,勿忘初心,不要輕言放棄。

A6
資深話劇演員曾韋迪亦有參與《過雲雨》演出。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 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