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專題】漫遊內港,細聽漁業變遷——記“內港社區小誌”活動

  有沒有發現,即使自己在澳門居住多年,也可能對這裡的歷史、身邊的人、事、物都不那麼熟悉?內港一帶從前是人煙稠密、經濟活動頻繁的地方,但如今卻是需要去保育、重整、更新的社區,“天鴿”過後,相信大家對義工團隊重整社區的畫面仍歷歷在目。

  近期有本澳藝術工作者發起“內港社區小誌”活動,其中的主題活動“走進內港”邀請了漁業“地頭蛇”——鮮魚行總會副會長關偉銘,介紹內港碼頭一帶的漁業發展和變遷,讓市民走入社區,細味內港故事。

A1
“內港社區小誌”喚醒市民關注內港

關心社區  記錄故事

  “內港社區小誌”策展人CK表示:“‘天鴿’之後,有一段時間大家對內港社區很關注,但如今過後卻沒有太多動靜。近十幾年內港區的變化很快,我對它的改變有些擔憂,所以希望透過舉辦社區活動,令居民燃起熱情,想想對這區有什麼美好的想像,思考有什麼辦法,如何令這區變得更好。所以我們邀請對這個區有看法,真正在這裡生活的人,向大家分享他們的故事和想法。”

  另一策展人Cora提議以小誌(Zine),例如相片、剪紙、畫畫等形式自由記錄內港,她希望邀請參與過系列活動的參加者,以自己關注的題材製作成一本小誌。Cora說這是一個長期計劃:“我本身住在該區,但有很多區內的事其實也不十分清楚。我們的計劃活動,集中在海岸線和老區,希望未來3至5年能一直延續計劃,這樣大家才可以全面認識該區。該區保留了傳統的人、事、物,我們想趁在還沒改變太大時,對它記錄和保留,想帶來一點點正面的影響。當認識了社區,在政府重整咨詢時,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提案,從而去推動社區的發展。”

漫遊內港,細聽漁業變遷

  “走進內港”是“內港社區小誌”的第一個主題活動,邀請了鮮魚行總會副會長關偉銘帶參加者走入漁港和內港沿岸,講述漁業的變遷和鮮為人知的故事。

A2
關生分享了很多鮮為人知的趣事

  關生帶大家從沙梨頭街市開始,一路沿岸漫步到司打口。他介紹著林茂塘木屋區,那裡還有舊船廠的遺址,當收地填海以後,船廠已無用武之地。他說:“以前我們內行人叫碼頭做‘橋’,34號碼頭就叫‘34號橋’,而皇家橋就是一號碼頭,是水警泊的,現在是媽閣廟對出,有龍舟擺放的位置。而沙梨頭最後的碼頭是34號碼頭,它是澳門最尾的碼頭,它的棚屋建造,猶如路環荔枝碗的木造船廠結構。”

沙梨頭舊船廠的遺址,猶如路環荔枝碗的木造船廠結構。

  沿著沙梨頭碼頭海邊走著,眾人跟著關生走進了平常不能進去的碼頭,介紹著漁民的生活方式和活動,他說:“現在生活方式已經不同了,漁船的駕駛艙是有冷氣,以前沒有,而且船下還有可以製冷粒的地方。大多數漁民陸地都有房子,颱風天時便把漁船泊好回家避風。”關生還解釋了船隻的分類,漁船上寫著“C”或“M”便是澳門船,漁船一般都到西面如湛江、海南、廣西等地捕魚。還有一些船俗稱“海鮮艇”,澳門加起來不夠十五艘,他們早去晚回捕新鮮漁獲。

A4
近距離看漁船停泊,觀察漁船的不同種類和結構。

  經過幾間舊商店,關生說那裡可以感受澳門漁港商店的面貌,他說:“沿岸都會有漁船需要的補給貨品和工具,例如機舖,便會售賣維修的船機,山貨舖賣繩纜、網、船灰、油漆;海味店可以收漁獲;五金舖販售船上用得到的五金配件,內港一帶便做這些生意。如今還保留了當時一棟棟的建築。他們都會早上作業,做半天就夠。”

  路過曬鹹魚的地方,關生還分享了曬鹹魚的秘訣,他說:“以前整條馬路都有人曬漁獲,剝蝦,切魚。如果要做梅香鹹魚,要用新鮮魚,沒有冷凍過的。新鮮的魚讓其自己發酵,然後在口裡插鹽,俗稱‘生插鹹魚’;將魚放在桶裡一層魚一層鹽,最後放石頭壓實,讓化學作用排光水份,最後才開肚用鹽水洗乾淨,一定要用鹽水不能用淡水,用鹽水才會吊出鹹魚的鹹味。”

A5
路過曬鹹魚的地方,關生還分享了曬鹹魚的秘訣。

  跟著“地頭蛇”走著,走入了倉庫冷廠,才發現鐵欄外原來還有以前的埗頭、荒廢碼頭裡的天花板上用洗石米砌成的雕刻、少有人聽過的北舢板碼頭、在路邊默默工作的水浸警報器、已經杳無人煙的廣興泰禎祥公司炮竹廠……那些平常路過忽略了的風景,經過實地漫步探索,加上關生的故事講述,讓人對內港多了一份認識和連結:承載著記憶的地方才是活生生的。

A6
眾人漫步在內港沿岸,慢下來細看平常不曾留意的所在。

三十多年的賣魚樂

  關偉銘從事賣魚三十多年,當初跟著爸爸入行,延續了第三代事業。問到如何做同一件事情三十多年,關生笑說:“賣魚對於我來說,都只是一份職業。不過,做那一行一定要熟那行,要懂得處理不同種類的魚,其實也沒有那麼簡單。當然有很辛苦的地方,我們在很多人睡覺時已經在工作。尤其是天冷最難撐,因為冷到兩、三度也要凌晨四點多爬起來,不過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理時鐘了,直到現在放假時也會四點半就醒了。”

內港沿岸的舊商店

  讓關生堅持下去的動力,大概就是一班支持他的街坊:“很開心是每一天,你都有機會接觸不同的人,而且上班也會天天見到街坊,他們從顧客變為朋友,這跟超市有很大的不同。大家會跟你聊天,問你有什麼好吃,有些人可能沒什麼要買,但也會像是習慣一樣繞一圈看看有什麼新鮮的。最窩心的其實就是大家熟絡了,有些人子女結婚都會給我請帖、過年會派利是、中秋給月餅,他們完全沒有理由地對你好,所以我覺得街市是很有人情味的地方。”這份社區小城情懷,是關生敬業樂業的動力,也是澳門人希望能保留的一份純真。

A8
關偉銘跟著爸爸入行,從事賣魚已有三十多年,街市滿滿的人情味也是他敬業樂業的動力。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