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扶康會是澳門重要的非牟利社會服務機構,也是滿載奇蹟的地方:重度自閉症學員、展能藝術家“0.38”以0.38粗度的原子筆畫出精細的畫作,以其畫作延伸製作的文創產品,成為旅客喜愛的伴手禮;外表粗獷的阿南創作軟陶王國“南鎮”,以精湛的手工藝打入禮品市場;還有由殘疾人士組成的清潔隊、洗車隊,每日早上都準時出發工作……“天生我材必有用”是扶康會總幹事周惠儀堅持的信念,她以商學理念投放於社會企業之中,創造就業機會,協助殘疾人士自力更生,成就着一個又一個的不可能。
為學員搵工起步難
扶康會於2003年5月由一群志願人士創立,是一間非牟利社會服務機構,致力為智障人士和精神康復者提供多元化服務,包括職業技能發展及就業服務等,創造就業機會,讓殘疾僱員能在受聘情況下參與工作,發揮個人能力,用自身努力積極融入社會,貢獻社會。在這年的6月15日,扶康會迎來第一位員工,那就是手執工商管理學士及公共行政碩士學位證書的周惠儀。15年來,周惠儀與扶康會共同成長,打造慈善品牌,建立完善的工場制度,並開設多家社會企業。
“我從來沒想過會在社服機構工作,”周惠儀說,“但當時看到扶康會在報紙上的招聘消息,上面寫着需要工商管理相關的職員,那我便投簡歷試試,就這樣成為了第一位員工。”入職後,她在工餘修讀社會工作專業課程,以助更好地了解社服機構的學員及機構運作。
“當時社會對殘疾人士還存在不少歧視,我們希望社會了解到殘疾人士也能發揮個人能力融入社會,做好自己的工作。”周惠儀說。2003年9月,旨在為輕至中度智障成人提供職業技能發展及就業服務的“澳門扶康會寶翠中心”(後經搬遷並更名為“澳門扶康會寶利中心”)投入運作,迎來了第一批學員。這四十多位學員從特殊學校畢業,需要接受工作技能的培訓服務,寶翠中心就成了他們的訓練場地。最初,扶康會以最基本的庇護工場方式營運,當時主要靠員工走訪各工廠大廈,並物色學員能勝任的工作。
周惠儀憶述這段“走訪之路”十分艱辛,除了因當時澳門製造業正處於式微時期,加上“非典”重創,還有大眾對殘疾人士的能力期望不高。“因為沒人試過,我們也不知道學員可以做甚麼,只好甚麼都去試,在與工廠洽談時花了不少心機。也曾接過一些摺鞋盒、剪線頭等工作,但不是所有學員都適合,曾試過有學員剪線頭時,把褲子上的線都剪走。”萬事起頭難,一年過去,周惠儀已發現固有的庇護工場模式出現限制,實際上也面臨一個大問題:邊際利潤太低,工作機會被動,不能穩定保證就業機會。
經營品牌帶動就業
如何跳出庇護工場的框框,周惠儀想到以品牌帶動更多就業機會:“要打持久戰,我們就要改變策略,打造自己的品牌。”2004年,扶康會出產了第一個慈善品牌“彩虹花”,這朵花瓣以紫、黃、藍、紅和橙五色組成的彩虹花,簡單醒目,花莖扭成的英文字“Love”,道出了彩虹花的意義:讓人生充滿愛與希望。
彩虹花由中心的員工設計,經廣告公司修飾後,正式成為扶康會與市民握手的“招牌”,並開始出產一系列以彩虹花為主題的工藝品,所有產品都由學員製作和包裝。產品一方面為工場帶來收入,更重要的是令大眾透過彩虹花認識到殘疾人士的手工藝術。
有了自家品牌後,扶康會便能更好地打進禮品市場。“我們開始在每一個節日都出產品。新年、聖誕節、兒童節、到後來做婚宴的回禮、滿月酒和畢業禮的花束……目標希望做到大家每逢節日就會想起扶康會。”
解決社會難題 善用資源再發展
2004年,澳門經濟開始向好,扶康會配合着禮品市場的策略,推出具特色的產品。隨著社會開始認識和了解扶康會,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2008年扶康會工場的營業額逾百萬,發展平穩向好。商學出身的周惠儀看準了博企帶動旅遊業的機遇,在該年成立社會企業(“社企”)工作小組,研究社會企業在澳門發展的可能性。
“社會企業的財務目標並不是要賺大錢,而是收支平衡,所以我們與中、小企就能共存,同時為殘疾人士提供工作。”周惠儀說。2012年,扶康會成立“心悅洗衣社會企業”投入運作,期望達致“經濟”及“社會”效益,為學員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心悅洗衣一方面針對本澳中小企提供“Door to Door”(送貨上門)洗衣服務,解決中小企面臨 “洗衣店唔接細單” 的難題;另一方面積極為學員創設職位,解決學員就業問題,發揮助人自助的精神。心悅洗衣實行“細單照做”,服務推出後受到健身室、理髮店、美容院等中小企的青睞。
社企的一個重要運作模式,就是把營利所得用於再發展新的社企模式,不斷發展更多可能。“我們留意到澳門很多企業有時候有一些不需要的資源,以往缺乏很好的處理方式,導致很多資源被浪費,但其實這些資源可以用於幫助本澳不少基層家庭,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周惠儀如是說。
心悅洗衣穩定後,因一批羽絨被,第二家社會企業“喜悅市場”的念頭在周惠儀心中蠢蠢欲動。周惠儀說:“澳門不少大酒店為了保持高質服務,定期會更換酒店用品,有一次,我們接收了一家酒店送出的一批羽絨被,我們便把被子帶到心悅洗衣清潔乾淨後送給學員。當時我留意到不少博企有很多有用的剩餘物資,便打算開拓二手銷售市場。”
“喜悅市場”裡的貨品包羅萬有,有桌椅套裝、行李箱、廚具、毛公仔、文具、衣物等等。這些物資從社會大眾及企業回收後進行修復及清潔,再轉贈或以優惠價錢出售。經過三年時間,“喜悅市場”收支平衡。周惠儀笑言現時“喜悅市場”的微信群十分熱鬧,貨品轉戰線上市場,令基層家庭也能享受購物樂趣,同時推動社會善用資源,環保減廢。
由培訓技能到發揮所長
在扶康會寶利中心的工場裡站上五分鐘,你便會發現學員們都是優秀員工:他們不說話、不玩手機、不停手、專心工作。現時澳門中小企普遍面對人資短缺的問題,周惠儀笑言:“別的企業都說請不到人,但我們的團隊卻非常穩定,他們(學員們)不走,都很認真工作。”有了自家品牌後,扶康會工場的工作逐漸走向多元,學員的工作除了包裝禮物、產品加工等工作,還開始學習工藝品製作。在職業治療師、導師的協助下,部分學員在亦開始在中心以外的其他企業成為上班一族,自力更生,回饋社會。
除了職能訓練,扶康會亦為殘疾人士提供展能藝術計劃,希望以藝術打開他們的無限潛能,透過發掘其潛在的藝術才華,加深公衆認識殘疾人士,肯定和欣賞他們的能力。扶康會發掘的展能藝術家,如由自閉症人士及智障人士組成的搖滾樂隊Life Band、自閉症畫家0.38梁英偉及舞蹈組合小唐果等,無論在音樂、繪畫藝術及舞蹈上都能得以發展及有所成就。
近年,由0.38的畫作及其他學員手工藝品所延伸製作的文創產品,打開了銷售型社企市場,為學員們開拓了更多可能性。學員們由原來做較為重複與單一的後期加工工作,變為向銷售服務等多元工種進發。學員在龍環葡韻、南灣‧雅文湖畔設立的職業訓練銷售點中工作,得到很多與大眾接觸的機會,亦令顧客有機會看到他們認真的工作態度和幹練的能力,改變了大眾對殘疾人士的固有印象。
新思維推動社會傷健共融
扶康會推出的產品及服務受到社會歡迎,離不開其產品及服務的質量保證。周惠儀希望社會認識到殘疾人士也能以自己能力創造價值。“以往社會對智障人士存在一定誤解,不少人以為他們只能在院舍或家中生活,足不出戶,但事實並非如此。”周惠儀說道。為了讓社會認識和了解殘疾人士,扶康會引入不少新思維,積極向國內外成功的社服機構學習,如開展以藝術為介入的早療工作;策劃社區教育活動,讓公眾人士能更深入了解殘疾人士;提供家長支援服務;推動“優先採購”等。近期社區賭博問題有惡化之勢,甚至開始涉及輕度智障人士,周惠儀認為要改善問題,要靠社會共同支持。“社會如果可以提供合適的配套服務,讓殘疾人士真正融入社會,他們或許就不會因為無活動空間而走進賭場。”周惠儀說。“我們希望殘疾人士也有不同的學習和發展機會,社會傷健共融,不同特點的人都可以各展所長,和平相處。”她說:“就好像展能藝術,我們是很認真地在做這件事情。”周惠儀所講的“認真”,是指扶康會會為有潛質的學員尋找合適的專業課程和導師,讓學員接受合適他們強度的專業訓練,令他們在職業生涯上都所有成就,“我們希望獲得社會支持,讓殘疾人士也能如其他人一樣,擁有屬於自己的‘Career’(職業生涯)。”周惠儀堅定地說。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