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專題】積極進取,銳意創新——專訪美國哈佛大學醫學博士葉匯

       葉匯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中學時期已對生物科學深感興趣。熱忱關懷身邊人的他,透過教會參與社區服務,發現進修醫學除了能了解複雜的人體結構和探索奧妙的醫學世界,亦能在醫學基礎上利用生物科技進行研究,造福社會。因為一顆求知的心,讓葉匯決心攻讀醫科,並於2013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他說:“當你擁有越多知識,你便會發現你不知道的東西可能更多。”

A1_LOGO
因一顆求知的心,葉匯決心到美國攻讀醫科。

      葉匯坦言初到美國讀大學難以適應:“大家說話的語速十分快,在文化上亦感到十分陌生。上課時教授說的笑話,全班同學都能給予反應,只有我一個人聽不懂,傻傻地坐在那裡。”雖然想念家鄉,但他覺得在美國生活是一個很好的經驗:“對於一些未知的東西,要持開放態度面對,這樣才能學到更多。”幸得在學校認識一班好友,讓葉匯在短短的一年間融入當地生活,與同學建立深厚友誼。畢業那年,他更膽粗粗地在二千名應屆畢業生中,成功爭取成為畢業禮代表致詞。他說:“我最後在台上講了一個笑話,令全場人都笑了。”

 

勇於嘗試,創造可能

       自選擇醫科後,葉匯潛心研讀,專注在兒科方向發展,更於2016年成為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兒科主治醫師及臨床講師。十分喜歡小朋友的他,認為能瞭解小孩從小開始的發展狀況,在患病初期盡早提供協助,評估可能成因,給予合適治療和專業協助至為重要。他說:“這能影響他們一輩子,是十分有意義的事。”

A2
在醫學院上解剖課(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為更切實地解決兒科臨床問題,葉匯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生物醫學工程研究,參與設計醫療器材。學校鼓勵醫生、治療師、學者與工程師組成團隊,運用工程學和應用科學知識與技術解決生物學和醫學領域的科學問題,將創意理念轉化成實踐,開發生物醫學系統和設備,幫助患者得到更好的照料及提高健康個體的生活質量,推動社會及醫學進步發展。葉匯希望能藉著與頂尖工程師和教授合作,解決在為好動的小孩輸液時,針頭容易脫落的問題。他說:“有甚麼辦法令這些每天都會出現的問題,在執行時變得較為輕鬆?外科醫生在為無法提前禁食的病人施行緊急手術時,又有甚麼設備可預防或緩解病人因麻醉及插喉出現嘔吐,胃液倒流至肺部而引至併發症或死亡的機會?”面對各種已存在多年的臨床問題,他坦言感到醫療技術發展,走得比互聯網及資訊科技慢:“人類的健康和醫療質素必須透過應用科技來提升。”

A3
與大學同學建立深厚友誼(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為發掘臨床需要,葉匯平時會在休班時間回到醫院,仔細觀察平日熟悉的工作環境。他說:“旁觀者清。當人在舒適圈太久,更應嘗試以旁觀角度分析事情。”透過豐富的臨床經驗,他與工程師團隊已為新的輸液靜脈留置針設計初型。他認為研究與臨床結合,能讓科研成果發揮最大效用:“如果只有研究人員單方面在實驗室埋頭苦幹,得來的實驗成果雖然能為醫學發展作出貢獻,但未必能於臨床發揮真正用途。若醫生能將臨床問題帶到實驗室參與研究工作,把經過臨床研究證實的治療方式帶到臨床實踐,前線醫護人員又能在過程中不斷給予反饋,便能將實踐結果成為臨床研究的證據。”他認為醫生應該跳出傳統學習框架,在約定俗成、墨守成規的醫療方式和工作程序上,多參與研究和尋找新突破,推動醫療行業發展:“改變有難度,亦總會有失敗,但我覺得勇於嘗試才能創造新的可能。”

A4
從哈佛大學醫學院畢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以科研推動醫學發展

       二十一世紀是生物科技的時代,生物醫學工程已成為各國科學家的研究熱點,是一門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朝陽學科”。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各國大學及大型企業已開始善用人工智能進行分析工作。葉匯說:“病理學家在觀測放射圖像或分析病變癌細胞時,人工智能可以協助檢測更多人類肉眼容易忽略的問題,提醒醫生覆查可能被遺漏的細節,並對病患給予治療。”雖然人工智能不能取代醫生工作,但葉匯相信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對疾病治療有著深遠意義:“美國已有創新公司研發應用程式進行問診工作,準確率能達92%。病人只需回答問題、輸入症狀,電腦便會分析身體狀況進行診斷,向病人提供意見,亦能將病人分流至醫院專科,減輕急診工作壓力。”

A5
在史丹福大學Biodesign Program 參與醫療器材設計(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外求學工作十多年的葉匯,即使身在海外亦會經常留意澳門新聞。2018年,他獲人才發展委員會“海外人才回流行動考察計劃”邀請,回澳與醫療機構及高等院校進行交流,與學者、專家直接會面,吸收專業意見和經驗,了解澳門醫療環境及學術研究進程。他喜見近年澳門科研及經濟急速起飛,認為澳門的醫療體系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雖然還在起步階段,但前景十分可觀,相信未來五至十年能有更多創新科技應用在醫學上。”

A6
兒科專科訓練時與同事合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放遠目光,大步向前

      隨著澳門跟隨大灣區的創新經濟發展步伐,政府投入大量資源規劃醫療及教育等軟硬件配套設施,培育新一代人材,提高市民生活質素,亦計劃吸納海外專材來澳發展,刺激提升本地青年潛力。通過創新驅動和城市轉型發展,很多初創企業引入各種全新概念,與本地傳統行業進行競爭。對於澳門面臨更多機遇和挑戰,葉匯說:“我們不能安於現狀。雖然吸納新事物會為社會帶來衝擊,但我們必須以積極開放的態度面對良性競爭,迎接社會發展。如果這件事最終能造福人民,那就是一件可行的事。”

A7
在巴西里約透過教會為華人家庭提供免費兒科諮詢服務(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學術的路途上,葉匯多年來活躍於研究、教學及臨床等多方面,並參與創新健康科技教研工作。雖然學習和工作時間長,職業生涯起步點較其他行業遲,但他從未後悔選擇成為一名醫生:“(選擇成為醫生意味著)要貢獻人生二十至三十歲的黃金時間在吸取知識和實習上,差不多到三十歲才正式成為一位專科醫生。對比同齡大學畢業生,他們可能已在職場累積一定經驗,有可觀的積蓄、收入和職位,建立家庭。這就是成為醫生必須要犧牲的地方。”

A8_LOGO
葉匯鼓勵年輕人勇敢把握學習機會,積極裝備自己面對挑戰。
      面對鄰近地區人材競爭越來越激烈,葉匯鼓勵年輕人勇敢把握學習機會,與各範疇前輩進行交流,了解行業實際工作環境,找尋合適自己的職涯道路,抓緊大灣區無限的發展機遇,擴闊視野,主動裝備自己面對挑戰,以宏觀的角度看世界。

 

 

 

合作單位:人才發展委員會logo-output-02人才發展委員會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