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專題】粵劇中的靈魂之手——專訪年輕掌板鄧子健

      粵劇是中國藝術瑰寶,無論故事題材、表演形式、音樂唱腔都充滿嶺南地域的獨特韻味。歌唱及拍和(樂器伴奏)是粵劇至關重要的元素,當中敲擊樂更是演出的中流砥柱。鄧子健是本地年輕“鑼鼓佬”,他於16歲時放棄高中學習,隻身到廣州學藝,年紀輕輕已憑著一技之長當上粵劇掌板,成為領導著演出前進的靈魂人物。

A1_LOGO
鄧子健十分喜愛粵劇文化

學藝的決心

      小時候住在雀仔園的鄧子健,每一年土地誕都跟隨祖母去欣賞神功戲,總是看得目不轉睛:“舞台上的男主角瀟灑威猛,武技精湛,性格忠烈,服裝帥氣亮眼。觀眾們都注視著他,令人好生羨慕。”為了有朝一日能踏上舞台成為主角,活潑好動的他於6歲時跑到秋霖粵劇團練腰、踢腿、學大架。直到兩年後劇團解散,又加入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粵劇訓練班研習台步,到處唱戲。

A2
鄧子健與他的兩位開山老師,秋霖粵劇團的鍾飛雲及陳大衞。(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14歲那年,鄧子健面臨青春期聲線變化的困擾。因無法唱曲而感到沮喪的他,偶然認識到打鑼開山師父李家榮。李師傅打開了他的粵樂大門,耐心細說戲曲之道,傾囊相授“拍和”技藝。鄧子健被鑼鼓的獨特魅力深深吸引,更立志以掌板為目標。為能成為一位出色的鑼鼓師傅,熱愛粵劇的他於16歲時決心到廣東粵劇學校研習專業技藝。原本極力反對的父母,亦在他苦苦哀求下同意讓兒子踏上追逐理想的旅途。鄧子健說:“我總是無法專心讀書,偏卻能輕易熟記曲譜。我想能在人生中做好一件事,相信行行出狀元。”

A3
一班廣東粵劇學校的同學至今仍感情深厚,不時拔刀相助,不求回報到互相的劇組中協助演出。(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台鑼鼓半台戲

      進入藝校後,鄧子健發現內地想當掌板的人比演員還多,當中更非人人都有粵劇根基,大家都要從基礎學起,除了中樂樂理、視唱練耳、聲腔音調、演奏技巧、梆簧結構、節奏板式、曲牌格律,亦有中學必修的中、英、數等科目。在四年的寄宿生涯中,演員們每日堅持六時起床開嗓、踢腿,樂手們亦會練竹、鬆腕,為八時半開始的課堂做足準備,晚上九時準時關燈休息,養精蓄銳。

A4
鄧子健曾當粵劇演員(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鄧子健坦言,做掌板看似輕鬆,卻面對不少困難。每一段演出節奏都有格式規範及固定旋律,亦強調音樂與演員的互動關係。除了要掌握粵樂技法,亦必須背熟工尺格律,而當中很多節奏和旋律更未必有準確的曲譜記錄,大部份都是口傳心授的口訣。掌板師傅需要根據不同劇情,使用符合風格及氣氛的板、鼓、鑼、鑔等樂器組合,手持鼓竹專注劇情進展,以擊板、敲鼓等特定的影頭訊息取代手勢口號指揮樂隊進行統一演奏,以配合演員進行表演,增强唱唸語氣,渲染及烘托場面氣氛,亦推動唱者投入角色情緒。主導音樂和唱曲的輕重與快慢始终,掌控著整個演出的節奏變化,是一齣大戲的基礎與關鍵。

A5
鄧子健與街總老師張春園到北京演出(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雖然藝校中有不少同學都支撐不住半途而廢,但鄧子健從未想過放棄,他與室友經常互相鼓勵和指導,最終成功從藝校畢業,初出茅廬已獲機會跟隨內地劇團參與落鄉演出。原本擔任掌板下手的他,更被推薦臨時頂替為期一個月的“主帥”位置。為了要在短時間內拼命背熟十幾本曲詞,他不斷翻看演出影片,反覆練習竹法手感,默記場景介口(接駁位),更於演出期間不時跑到後台請教老倌前輩,順利跑遍江門、順德等地,完成每個地方一天兩場,三天六戲的演出。

精益求精才能方得始终

      鄧子健說,不斷努力磨練曲藝功夫,領悟曲詞內涵,建立穩固的技術基礎和團隊默契,才能得心應手應付向各種情況。“只有閒時多閱譜操曲,做好準備,才可一進棚面便能舞竹奏曲。只有熟練劇本曲詞,才能在演員忘詞或跳曲時隨機應變,迅速洞悉情況引領樂隊緊接演奏。”

A9_LOGO
憑著一技之長當上粵劇掌板

      為能參與更多不同類型的粵劇演出,鄧子健選擇了回澳發展,“澳門是我的家,很想回到這個啟發我的地方繼續追求理想。”憑著對粵劇興趣的熱誠與對鑼鼓藝術的執著,鄧子健剛回澳已獲本土資深劇團賞識,於藝術節長劇《紫釵記》(振華聲粵藝會)及話劇《水滸英雄之某甲某乙》(曉角劇社)擔任掌板。

A7
鄧子健除了擔任掌板,亦會指導功夫。(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為進一步提升自身技藝,探索戲曲的精粹與奧妙,鄧子健於22歲時獲得少有的全額資助資格,入讀香港演藝學院戲曲藝術學士(榮譽)學位課程,除了鑽研粵樂,學習中西樂文化、樂隊運作等,亦不時與同學研究崑曲、京劇等各式劇種。他希望能將最傳統的戲曲知識,帶回澳門與大家一起分享,透過細緻的演繹展示和保留粵劇的原來風貌。“現今內地演出的粵劇曾受歷史及外來文化發展影響,不論樂器組合、曲詞唱腔,還是例戲排場都出現變化,亦會按劇情加入未能按固有格律譜寫的新曲,很多古老傳統已漸漸失傳。排場是從傳統劇目中擷取提煉出來的精彩片斷,歷史上曾高達三百多個,全部都有固定規範的劇情結構、橋段唱詞和身段功架。團隊看到劇本上只有幾隻字的提綱,就會懂得按格式演出整場戲的內容,有時甚至不需要演出導演。”

A8
鄧子健擔任原創劇《倩女幽魂》擊樂領導及設計,與導演朱振華及主演莫穎霖合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喜愛粵劇的人不一定每個都想成為演員,而想在舞台佔一席位的人亦非每個都具備成為文武生或花旦的條件。鄧子健並沒有對自己未能成為演員感到可惜:“因為我在自己熱愛的東西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定位。”剛升讀大三的鄧子健現已成為本澳劇界備受矚目的掌板師傅,每天密鑼緊鼓地參加各種排練和演出。總是謙虛接納各種意見、充滿毅力的他,經常獲前輩耐心誘導、親授經驗,他感恩地說:“十分感激大家的包容與提攜。”

A9_LOGO
鄧子健說,遇到挫折勿輕易放棄,要做好本分,能屈能伸。

      雖然粵劇傳統著重論資排輩,專業認證影響力不大,但鄧子健未來仍希望進修碩士學位,累積更多經驗,成為像師父一樣功力深厚的出色掌板。他希望能堅守初衷,肩負起新一代推動粵劇及曲藝發展的使命,促進創意與傳統融合,並期盼政府能集中資源推動業界向專業發展,與戲曲名伶一起努力讓粵劇成為大眾願意付費入場、不論年齡都能參與的藝術表演。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