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專題】吟詩作文慰平生——專訪醫生作家譚健鍬

      提到醫生作家,不少人會想到我國偉大文學家魯迅先生,當他決定“棄醫從文”,便用手中的筆去喚醒國人麻木、沉睡的心靈。澳門也有一位醫生作家,對文學創作充滿熱忱與執著,但在不同的時空環境生存,他當然沒有像魯迅那樣“棄醫從文”,而是選擇不慕名利、不怕寂寞,在沉重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下,孜孜不倦地從事文學創作。他就是近年在本地不同文學賽事中屢獲殊榮,並出版多本著作的譚健鍬。

A1_LOGO
譚健鍬對文學創作充滿熱忱與執著

      譚健鍬談起文學創作時說:“自己涉足文學,不是為了挽救誰治療誰,僅僅是為了精神上的滿足,不想因為卑微的生存目的而放棄高貴的人生價值。當然,在作品中揭露社會的陰暗面、讚美人性的美好、剖析人性的善惡,都是一個作者應該做到的。在一個成熟的社會(或公司)裡,每個人就像機器零件一樣,幾乎都可以替換,缺了誰也不妨礙整台機器的運作。但文學卻不是這樣!它有高尚性、獨創性和唯一性,最能體現人的本質和獨有價值。”

 

愛好文史廣泛閱讀

      原籍廣東新會的譚健鍬,自2010年移居澳門後,便開始專注從事文學創作,亦與澳門文學界結下了不解之緣。例如,他被編輯發掘成為《澳門日報》“新園地”專欄作者,其散文、小說作品多次榮獲獎項,如第十屆“澳門文學獎”散文組季軍、第十一屆“澳門文學獎”小說組亞軍、第十二屆“澳門文學獎”小說組冠軍及散文組優秀獎、第二屆全球華文散文大賽優秀獎、第三屆“紀念李鵬翥文學獎”小說組首獎等,成績突出。此外,他亦有涉獵古典詩詞的創作,筆耕不輟。

A2
出席本澳文學獎頒獎典禮(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訪問中,譚健鍬談到來澳門之前,自己從沒想過能與文學走得這麼近。他說:“雖然父母對文史書籍感興趣,卻都沒鼓勵過我鑽研文史科,記得讀小學三年級時,媽媽每晚都帶我背一首唐詩,這個習慣堅持了很久。我相信,他們並非刻意引導我朝文科方向發展,只是想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但就是這些不經意的教育方式,萌生了我最早的文學種子,也令我曾想過中學時選文科。但那個年代,內地普遍的觀念都認為理科生未來更好找工作,而我父母也傾向於這觀點。後來遵循他們的意願,我考上了中山大學醫科,並成為了一名醫生。”

A3
在北京參加世界華文文學大會(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談到文學興趣的建立,譚健鍬表示青少年時期最喜歡讀的作品是中國古典詩詞,跟很多同齡人一樣,《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之類也有涉獵,“但(我)不是從頭到尾仔細讀,經常是選擇感興趣的部分看。跟同齡人不同的是,我喜歡看《左傳》、《史記》、《三國志》之類史書的白話版本,這對我以後創作和出書其實很有幫助。也有一段時間迷上了蘇聯文學,但不能讀得很細,有時候要借助改編後的電影才能更好地理解原作,比如蕭洛霍夫的長篇巨著《靜靜的頓河》。我在高中時擔任過年級文學刊物編輯,大學時曾寫過模仿古詩詞格式的作品以及進行散文投稿,但投的都是學校刊物。真正開始投稿給社會上的刊物,是在移居澳門後。”

認真寫作必有收穫

      從新會移居澳門,一轉眼就在這裡生活了十年。在譚健鍬眼中,澳門這城市很小,雖然生活空間比較狹窄,但這樣反而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少澳門人還保留舊時代中國人身上特有的那種純樸,是未經工業化時代洗滌後的那種質樸、簡單、單純和直率,他們不太崇尚勢利,沒有太多功利主義思想,反而渴望追求心靈的恬靜和自由。在澳門自由的創作氛圍下,譚健鍬開始認真從事文學寫作,加入文學社團,並積極參賽,奪得不同的文學獎項……這些都令他建立起更多自信,亦相信文學為自己人生帶來豐盛!

A4
在北京參加中華文化研修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由於喜歡讀歷史,譚健鍬曾認真發掘和探討一些古代和近現代名人的病史,回溯他們的生平和生活習慣,分析其發病過程,寫成一系列的散文作品。由於文章裡面含有科普成份,也有澳門朋友稱之為“醫學散文”。這類作品後來亦通過台灣出版社結集成書,在2013至2018年期間共推出《病榻上的龍》、《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史料未及的奪命內幕》、《歷史課聽不到的奇聞》、《疫警時空》、《世界史聞不出的藥水味》等多本著作。這期間,他仍繼續寫抒情散文和格律詩詞,並開始嘗試創作小說、現代詩,希望不斷挑戰自己,實現突破。長期積累必有成果,其首本個人散文集《爐石塘的日與夜》在2016年推出。

A5
首本個人散文集《爐石塘的日與夜》(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追尋文學精神價值

      儘管醫院工作十分忙碌,但譚健鍬仍決定在2013年報考中山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希望系統性學習文學知識,冀打好文學創作的基礎。他坦言:“雖然是自學自考課程,缺乏老師直接指導也缺乏同學的交流,但沒有在大學讀到文科或者文學專業一直是我的遺憾,這最契合我靈魂的東西,這最能令我魂牽夢縈的愛好,不能在自己的生命中缺席。在考場裡,經常見到二十歲左右的學子和自己一樣闖關,才想起已離開高校十幾年了,早已不年輕了,但追夢者,一定要被年紀禁錮嗎?我堅持到2018年,終於收穫文憑。”

A6
離開校園多年後,重新再回到中大的懷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譚健鍬補充:“想從事文學創作,學習文學理論知識是必須的,所以要系統性地進行吸收。在這過程中,我不僅清晰地了解到中外的文學史,更重要的是深化了對文學流派的認識,對中國古典文學、中國近現代文學和各路名家有了更多認知,甚至對美學和文言文的理論知識也有提高。我可以肯定地說,這些年在文學上取得的哪怕一點兒進步,都與這些系統性的學習不無關係。”

A7
譚健鍬廣泛閱讀文史(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由於在醫院工作,面對病患生離死別等個案,譚健鍬對人性、生命有著深層次的思考,但他卻不認為自己的筆觸要長期圍繞在醫院的工作上,“只有通過多閱讀,多在閒暇時間接觸不同階層和領域的人,才能開拓眼界,敢於探索更多不同類型的寫作題材。總之,就是要多寫多創作,任何題材和體裁都要嘗試。頭腦和手上的筆只有不斷運作,保持不生疏,熟能生巧,寫作水平才會不斷提升。”

A8
由於在醫院工作,面對病患生離死別等個案,譚健鍬對人性、生命有著深層次的思考。(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對於澳門文學,譚健鍬心存感激和希望,認為文學成就了熱愛寫作的自己,也相信文學能感染更多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尤其是年輕人。他期望本地寫作人能不斷擴闊眼界,創作更多高水平的作品,“目前,澳門文學作品大多是貼近本土風情、生活乃至歷史,創作風格也未夠多樣化,若果未來能將寫作視野擴大到其他領域或地區,相信會吸引更多讀者支持,取得更好的成績。”他亦指出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希望政府和社會各界多關注喜愛古典詩詞的寫作群體,給予他們更多扶持與鼓勵。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