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記憶】台山

台山,是20世紀20年代的填海區。因當時遠離市區,最初被政府劃為製造危險品的區域,所有炮竹廠都遷到這裡,其中最大的一家叫台山炮竹廠。1925年,該廠不幸發生爆炸事故,釀成巨災,死傷慘重。這一空前慘劇,令市民難以忘懷,以致“台山”二字也變成該區的地名。此後,澳門政府便令所有炮竹廠一律遷往氹仔,台山成為貧民木屋區。

 

1929年,台山木屋區又發生大火,木屋全部焚毀。為了安置頓失家園的數百災民,慈善機關籌得款項,1931年在台山建成900多間磚屋,整齊排列成11條街道,廉價租給平民居住,並以澳督巴波沙名字命名為“巴波沙坊”。80年代後期以來,平民屋陸續由新建大廈所取代。

 

隨着台山建設發展,全區平民屋陸續拆卸重建成今貌。而在1988年間,因建設需要,巴波沙紀念牌坊被拆卸。當時,坊衆以牌坊是記載數十年前台山一段浩劫歷史,紀念澳門民間互助互救的歷史,別具意義,曾堅決反對拆卸牌坊,後經有關當局答允重建才罷休。然而,這項重建工程計劃擱置近十年未見實施,坊衆後重提舊事,促有關當局遵守諾言。其後,選址菜園涌邊街重建牌坊,經三個多月施工,至1998年9月落成,形態與原巴波沙紀念牌坊相似,作爲歷史見證。

 

*舊圖片來源:《瞬間五十年 – 澳門攝影學會紀實半世紀》

*資料來源:《澳門史新編(第一册)》、澳門虛擬圖書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