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20周年專訪】與澳門青年一起成長——感受澳門施妮娜

喜歡回憶的小女孩

      與大多數追逐潮流的年輕人不同,施妮娜是一個很喜歡閱讀歷史及回顧過去的人,兩、三歲往後的記憶常常浮現在她的腦海中。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澳門出口加工工業呈停滯甚至下降的趨勢,從小就在台山區生活的施妮娜,見證着澳門工業發展、產業變遷和轉型。她憶述小時候在家裡發呆,看着工業大廈內辦公室和製衣車間的運作,幻想着將來讀完書會不會就到對面的工廈內工作。那時,她純粹知道要讀書再讀書,但畢業後能有甚麼個人發展,以當時單一的就業環境來看,她也想像不了太多。

A1logo
施妮娜憶述澳門回歸前後印象

 

澳葡時期印象不佳

      1999年回歸時,施妮娜是一名小六準備升讀中學的學生。她一直在教會學校學習,記得學校在愛國愛澳教育方面較為簡單,但在很早期就展開了普通話課程。她指自己對祖國的認識是源自父親:“因為爸爸很關注國家的情況和發展,常看新聞聯播、相聲小品和體育比賽等不同類型的節目,中央電視台也陪伴着我成長。”家庭的氛圍讓她自小便感受到國家的變化和發展。

411041473
中學時期的施妮娜(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A3LOGO
對祖國的認識源自父親

      回歸那年,澳門的經濟狀況令年紀小小的她對澳門前景感到不安。她從新聞報道得知,澳葡政府將一些本地公共資金調離澳門至葡萄牙,且澳葡政府“大興土木”,例如建設一些不明所以的大型紀念性建築。她說:“澳門是一個人口少,相對窮的地方,當時我也不大會系統理性地去思考問題,只是情感上覺得澳門很慘,將來澳門究竟要怎樣辦呢?”加上回歸前常發生綁架、搶劫、開槍等嚴重罪行,更加重了她對澳門回歸後的憂慮,這也是當時不少澳門人的心理寫照。

A2LOGO
澳葡時期的澳門令施妮娜對社會前景感到憂慮

 

回歸後探索社會

      作為一個在家中備受愛護的小女孩,施妮娜坦言,雖然家人常常觀看時事新聞,但她在中學時基本不深究社會事務,與其他同齡人一樣,看報紙時也只會看娛樂版。但到了大學階段,她開始思考:澳門的未來發展會是怎樣?世界這麼大,我們要怎樣去探索和了解?想要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她選讀了十分冷門的社會學專業,希望透過學術知識了解和認識澳門。除學術學習外,她也加入了學校辯論隊,探討社會當下熱門話題,如最低工資立法和反恐戰爭等,擴闊視野和知識面。施妮娜表示,辯論隊對她在認識社會、參與社會方面帶來積極的影響:“初期的體驗實在太豐富!因在辯論隊中要打很多不同的題目,因此要掌握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及要有很強的分析能力。加上辯論隊不是以課程教授,而是以學長學姐等前輩手把手形式教學,所以整個參與和學習過程大家都很開心,常常會為了辯題徹夜不眠到天亮。”她指當時互聯網並不發達,所以經常需要到圖書館搜集資料,令她整理、分類、儲存、運用資料的能力提升,這對她未來參與公共事務有極大的幫助。

A6
加入新青協大家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全職投身社會事業

      大學畢業後,施妮娜進入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下簡稱“新青協”)工作。新青協是施妮娜參與的第一個社會團體,她從此正式開始了參與社會及青年事務的事業生涯。入職後,施妮娜主要負責社會事務及政府政策方面的工作。剛開始工作時,她對如何做好這個崗位還是有很多疑問,她感恩遇到一群好同事,常常給她熱心指導。她表示,同事們是很好的學習對象,並會給她很多機會,帶同她出席不同的官方場合,與特區政府官員進行會議,特別是政府施政及法律修訂方面的諮詢會議。因此,哪怕是週末假日都要出席活動或會議,施妮娜都感到非常開心和充實。來自工作的肯定和機會,令她更加相信澳門是一個你只要肯努力,就會得到機會的地方。

A4
施妮娜努力把青年聲音帶進不同議題(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A5LOGO
全力投入社會事務及政策研究的工作

      施妮娜全力投入社會事務及政策研究的工作,持續就社會議題建言發聲。她的努力及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也獲得社會的肯定。2015年,施妮娜獲推薦進入特區政府離島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下簡稱“社諮委”)委員,並於2017年獲委任為該委員會的副召集人。由民間社團到進入政府諮詢組織,施妮娜努力把青年聲音帶進不同議題。她表示社諮委的工作明顯與社團的工作方式及性質有很大區別,賦予的責任感亦更大, “民生無小事,以前主要從大的政策層面表達意見,成為委員後,我更關心地區工作,現在觀察街道狀況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現在的她更留意社區上的微小細節,更關注交通道路方向、綠化休憩場所建設、包括垃圾量、垃圾桶的擺放位置等等。施妮娜認為,解構民生細節很重要,因這正正反映着社會發展,大眾需求。

A7
成為離島區社諮委委員後,施妮娜更留意社區細節。(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與青年一同向前出發

      性格使然,無論是參與社團或是社諮委的工作,施妮娜都希望以溝通、協商的方式解決問題。她說:“我覺得針鋒相對或謾駡都不利於問題的解決。相反地,如果我講出來的意見,你是認同的,感受得到我是願意與你一起解決問題,知道我願意成為你的一分子,相信無論任何事情,都能夠有效推進。”

      除社會事務外,施妮娜亦積極投身志願工作,及關注都巿人情緒健康。她表示,現代都市人基本沒有真正的下班時間,離線工作成了生活常態,因此壓力大時需要排解壓力,選擇合適的方式減壓,為自己加油是很重要的。她會透過多樣化的志願服務,在本地或到外國參加志願工作幫助他人。此前,她曾到訪印尼、蒙古烏蘭巴托和柬埔寨進行文物保護和義教等國際性義務工作,她說,在幫助他人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未來,她希望能與更多青年人一起出發,為在地社區、國際社會提供服務。

A9LOGO
施妮娜熱心參與志願工作

 

天鴿風災感受青年熱愛澳門

      參與公共事務已有一段時間的施妮娜,要數至今令她印象最深刻的事件,必定是2017年的天鴿風災。風災過後,小城滿目瘡痍,斷水斷電,道路被倒塌的大樹和垃圾堵塞,全城幾乎陷入癱瘓之中。與很多澳門居民一樣,施妮娜被災後的澳門所震撼,直言感到“很崩潰”,但理性告訴她,必須馬上行動才能重新恢復澳門原有的面貌。她回憶說:“新青協在8月23日當晚就開通群組邀請青年朋友加入救災。記得當時群組只開了十多分鐘,人數就達至群組設定上限500人。我們在整個風災期間,與3,000多名青年朋友進行社區行動。”施妮娜坦言,2010年剛剛加入社團時,不少澳門青年對社會事務及政治冷感的情況,讓她在工作開展期間受到很多挫敗;但在風災期間,她看到澳門人的熱誠和勤奮,為澳門這個家盡心盡力。那時,全澳遍地垃圾,不少地區垃圾堆樍如山且散發着惡臭,但所有青年人對此沒有任何懼怕或退縮,全力投入清理,遇到沒有清理工具,更會自己掏腰包購買。由於斷水斷電,全澳停市停業,很多長者沒有飲用水和食物,青年人就搬水搬食物送給長者。很多長者都居住在十多二十層高的大廈,但青年朋友不辭勞苦,手把手,以接力的方式把物資送到長者家中,大家都為能讓長者得到照顧而感到由衷地高興。她說:“那一刻真的令我很動容,當澳門需要大家時,所有人都不作他想,投入救災善後工作,哪怕環境多惡劣,我們的青年人都沒有後退一步。”

A8
“天鴿”期間投入救災善後工作(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施妮娜說,她已把社會事務及青年工作作為自己的事業。未來,她希望能繼續推動更多青年人關心社會事務,參與到澳門的建設,為澳門未來的發展共同努力。

A9LOGO
施妮娜希望推動更多的青年人關心社會事務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