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吃貨”,都是值得交往的人~
你身邊又有幾多個咁嘅“吃貨”朋友呢?
不妨#Tag 佢出嚟啦~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當我們說摘星的時候,可貴的不是能不能採到星星,而是我們採摘的勇氣和為此奮鬥的過程。正如人生,有了目標,有了一路前行路線,我們才能發現更多不一樣的風景。也只有明白這點,奮力向前的我們,才會懂得欣賞沿途的美好。
葉匯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中學時期已對生物科學深感興趣。熱忱關懷身邊人的他,透過教會參與社區服務,發現進修醫學除了能了解複雜的人體結構和探索奧妙的醫學世界,亦能在醫學基礎上利用生物科技進行研究,造福社會。
現代社會,人們似乎將時間的重心轉移到工作上,留給個人的時間則少之又少,更遑論花時間欣賞藝術演出了。回顧周遭環境,會否發現藝術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從小喜歡戲劇藝術的陳詩琪(CK)在高中時期已積極參與劇戲製作。為了追尋夢想,她隻身遠赴英國深造;學成歸來後,她以獨立製作人的身份參與策劃及製作多個演出活動,冀將藝術帶進社區,令大眾知道原來藝術不僅並不“離地”,還可以是生活的一部份!(……)
林香生童年時和很多當時的澳門孩子一樣,因家庭經濟條件等原因,未夠13歳只讀到小學三年級便要出來社會工作。但在工餘時間,他大量閱讀各類型的報刊書籍,吸收各方面的知識,這個良好的閱讀習慣為他未來在工會以及參與社會事務打了堅實的基礎。(……)
在澳門回歸祖國當晚的晚宴上,馮家健參與了服務工作,有幸見證回歸歷史,切身感受澳門與國家的一體。在本澳土生土長,來自普通家庭的他從小就明白生活的艱苦,他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勉,並希望推動青年發展,幫助青年做好職涯規劃、提升職業素養。(……)
常言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1999年澳門回歸時,陳函思還只是位懵懂的初中生,正忙於為慶祝活動做彩排。今天,昔日懵懂的初中生已成為慈善機構和新興企業的負責人,工作領域涵蓋教育慈善及中葡商貿平台,範圍覆蓋國內各地及世界五大洲。以澳門為基點,以世界為舞台,這位讀過萬卷書,也行過萬里路的澳門女孩正一如既往地砥礪前行。(……)
1999年澳門回歸當天,高岸聲和同學有幸被安排歡迎解放軍駐澳門部隧進駐澳門,激動地見證這一重要時刻。在父親耳濡目染下,高岸聲選擇就讀當時冷門的工程學科,並堅信只要掌握好專業知識,將來總有地方能盡展所長,服務社會。現於職場和社團均擔任要職的他,認為回歸這個大環境造就了澳門本地人向上流動的空間,謙稱自己也是有幸在這個大浪潮之中,才有機會慢慢提升。(……)
1999年12月20日,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莊嚴升起,從此,澳門回到祖國的懷抱。那一天,陳志峰與家人共同見證這神聖一刻。眼見父母眼眸中凝聚着興奮、歡欣的淚水,年輕的他心情激動之餘,亦百感交集──那一年,不僅是澳門回歸的大日子,亦是他人生中具里程碑意義的一年。 “1999年,是我正式投入社會工作的年份。可以說,我是與回歸後的澳門共同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