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寶地,一片祥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迎來20歲生日。在歷史的長河中,20年只是彈指一揮間,但澳門人只爭朝夕,在“一國兩制”的實踐中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成功之路。回歸以來,澳門政通人和,繁榮安定,取得今時今日的發展成就,離不開一代澳門人的不懈努力。今期專訪的主角楊俊文是澳門特別行政區其中一位奠基人,是公認“只求付出,不求回報”的社會知名人士。他除了政商場上精明謹慎外,舉手投足亦散發着謙謙儒雅之氣。無論在回歸前還是回歸後,大眾都能看到他在社會不同領域全程投入的身影。(……)
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在樓高38層、當時為澳門最高建築地標的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大廈上佈滿了喜慶的裝飾,中銀員工在回歸後的第一次升旗儀式,也在這棟大樓前舉行。1999年12月20日清晨,何潤生就站在升旗儀式隊伍間,心中充滿了對澳門回歸祖國的感慨,他不僅參與和見證了這座最高大樓的建立,更是中銀慶澳門回歸燈飾佈置和升旗儀式安排的主要負責人。(……)
1999年澳門回歸,當時正在澳門大學就讀的陳秀釵開始擔任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理事長(下稱“學聯”),她回憶說:“我從初中起就參與學聯,一共在學聯度過了15個年頭,可以說是學聯讓我首次認識社團和青年工作,也是我日後投身青年事務工作的原點。”(……)
“從澳門回歸祖國前、到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實現‘一國兩制’,我從頭到尾參與了全過程,能作為特區歷史的見證人,我感到十分幸運。”楊允中教授如是說。
1999年12月20日,仍是小學生的戴嘉萍與家人一起觀看澳門政權交接儀式的電視直播。那時,她看着五星紅旗與澳門特區區旗徐徐升起,怎麼也不會想到在20年後,在慶祝祖國七十華誕及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年的“雙慶”年裡,自己能作為澳門代表團的一員參與於首都北京舉行的國慶七十周年大型慶典,在天安門廣場親眼見證五星紅旗伴隨着國歌緩緩升起,飄揚在藍天白雲之際。(……)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樂壇最輝煌的歲月。澳門,這個與香港僅有一海之隔的城市,卻遲遲未開始發展演藝行業,直到澳門回歸,才出現了第一張真正屬於澳門本地原創的專輯。正於此際,包括鍾楚霖在內的三位澳門年青人,在小城掀起了一場關於音樂,關於夢想的革命。
近年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澳門積極朝着建設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方向進發,社會對各領域精通中葡雙語的人才更是求才若渴。崔天立,是澳門本地精通中、英、葡三語的法律工作者,在時代的新浪潮中,他希望能發揮自己的長處,為澳門的發展注入青年的一分力量。(……)
1999年澳門回歸,準備升讀中學的宋碧琪跟着街坊走到關閘,親眼見證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進駐一刻,當時沿路擠滿了夾道歡迎的澳門居民——這是她童年對回歸的深刻印象。年紀小小的她親身感受到當時澳門居民對回歸的期待心情,就像迎接家人一樣親切。(……)
“以前港澳有很多洋行專門面對歐洲和美國市場,而我從自己創業開始,也做過很多不同的業務,其中包括海峽兩岸的物流、航空業務、航空包機等。”施家倫回憶起澳門回歸前後與各地經貿往來的情況時說。施家倫是現任第十三屆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及澳門特區第六屆立法會議員,同時身兼多個社團領導職務,對澳門回歸後國家和澳門的經濟發展,他有着切身的體驗。(……)
提到1999年澳門回歸,雷民強記得自己當時是“學聯之友”,忙於組織慶回歸晚會工作,“凌晨時分,我在噴水池親身見證了三件事,一是倒數回歸,二是穿着澳葡標誌軍裝的警察,換上澳門特區標誌的新制服,三是市政廳上的葡國國徽,換上澳門特區區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