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一大班有心的新橋街坊,為了服務社區,大家經過商議後,決定成立新橋坊會。”自小在新橋區長大的梁慶庭向我們娓娓道來。跨越澳門回歸前後,新橋坊會因應不同時期的需求,為街坊提供不同類型的服務及社區職能,至今已陪伴新橋街坊走過逾六十個年頭。(……)
“在回歸當日,當我看到國旗徐徐升起,心情甚是激動。”自小就是電腦迷的麥誠軒回憶道。麥誠軒是澳門在參加“世界職業技能競賽”史上獲得第一面銅牌的選手,多年過去,已成為專業IT人的他在資訊科技推廣和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行,為澳門培養出不少優秀的IT人才。(......)
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製衣是澳門主要產業,澳門回歸後,以工業作為支柱產業的澳門經濟逐漸轉型。自小便與製衣業結下不解緣的關治平參與了澳門由製衣業過渡到時裝業的過程,她亦由一名時裝設計師發展為業界的重要推手,積極策劃各類培訓課程、交流活動,致力發掘和栽培人才。(……)
1999年澳門回歸之時,尚在高中的龍綺汶正為學業而努力,中學畢業後,她赴台灣升學,先後取得物理治療學士學位及神經醫學碩士學位。學有所成的她選擇回澳工作,兩年後更踏上創業之路,開設物理治療中心,並用自身專業及熱誠,服務澳門市民。(……)
被問到對澳門回歸的感覺,六毫子(陸志豪)說感受最深是社會環境和治安都變好了。同時在變化的,還有他對魔術及短片創作的越來越愛。從小就是“奀皮仔”、腦裡充滿鬼主意的他,在二十歲時膽粗粗與拍檔創辦“微辣”,自此以作品為社會帶來歡樂的能量,添加快樂的調味(……)
1999年澳門回歸時,作為小學舞蹈校隊成員的陳昭怡,有幸獲邀成為慶回歸文藝晚會表演隊伍一員。回想當時在文化中心演出的情景,她雀躍地說:“當時自己年紀尚小,印象最深刻的是不論是台前或幕後,即使是作為大人的老師和工作人員,都充滿着無比的興奮和緊張感,所以舞蹈隊成員們都被氣氛所感染。對於能夠直接參與這一時刻,踏上這個隆重的舞台,這是一份喜悅,更加是一份光榮。”(……)
對比抗日時期和回歸祖國後的澳門,吳仕明在訪問中經常提到,我們今天除了要投入社會建設,努力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不斷學習歷史,認識國家和澳門的過去,他強調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
邱子維是本澳資深作家,在文學田野耕耘過半世紀,默默地為本地文壇作貢獻,被譽為澳門小說的拓荒者之一,至今仍筆耕不輟。滿腹才學的他,在中學時期已於香港報刊發表小說、劇本及影評。他於1953年來澳執教鞭,培養出不少優秀學子,見證着澳門回歸前後的社會變遷。(……)
林香生童年時和很多當時的澳門孩子一樣,因家庭經濟條件等原因,未夠13歳只讀到小學三年級便要出來社會工作。但在工餘時間,他大量閱讀各類型的報刊書籍,吸收各方面的知識,這個良好的閱讀習慣為他未來在工會以及參與社會事務打了堅實的基礎。(……)
在澳門回歸祖國當晚的晚宴上,馮家健參與了服務工作,有幸見證回歸歷史,切身感受澳門與國家的一體。在本澳土生土長,來自普通家庭的他從小就明白生活的艱苦,他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勉,並希望推動青年發展,幫助青年做好職涯規劃、提升職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