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小話兒 signal
【家和萬事興】別想矇混過去
家和萬事興, 小話兒 14.8.2018

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當君子,職場上、生活上都非常重要。說一不二,不做反口覆舌的人,才會得人尊重,才會讓人有信心和安全感。道上的名聲是自己建立起來的,講信用是與人交往最基本的原則。沒有辦法做到的事不要輕易答應,不能處理的事別要輕易給予幫忙。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能力多少就幹多少的事,這些年很多人不知道從哪裡學來的壞習慣,總喜歡充闊氣、愛誇大,談事情永遠無法腳踏實地,總覺得事情先到手便好、船到橋頭自然直,就是不願意向別人坦承自己。這樣做人,累己累人,誤人誤事,到頭來只會讓自己一無所有。(......)

【澳門回歸20周年專訪】敦親睦鄰,關愛社區——吳小麗蕙質蘭心
小話兒, 澳門回歸20周年專訪 9.8.2018

1999年澳門回歸時,吳小麗與一眾同學拿著橫額、旗幟,到關閘迎接解放軍駐澳部隊,她憶述現場氣氛高漲,市民反應熱烈,感到難以形容的興奮。回歸後,吳小麗加入街總,積極參與社區事務,推動社會服務走向專業化。“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她希望能推動更多居民參與社區工作,加強鄰里溝通,讓社會多一點幸福。(……)

【遊子遊蹤】明確目標,一直在路上 ——專訪西南大學澳生何滿濠
小話兒, 遊子遊蹤 8.8.2018

在西南大學讀應用心理學專業的澳生何滿濠,坦言從一開始就已經有明確的目標:在專業的選擇上,要麼是修讀心理學,要麼就選擇翻譯類的專業。西南大學的心理學學科是全國前五的優秀學科,修讀該專業既是充滿挑戰,其壓力也不容小覷。在大學學習的壓力主要來源於課程內容的專業性,以及與同學之間學習基礎的差距。在學習的過程之中也有遇到挫折,但是抱着不懈的態度,何滿濠仍然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期盼。他寄語未來有志在外地升學的學弟學妹,要以開闊的眼界看待未來。(……)

【澳門回歸20周年專訪】用電影來愛一個地方——朱佑人拍出我天地
小話兒, 未分類, 澳門回歸20周年專訪 3.8.2018

回歸前,在美國修讀電影系的朱佑人在四處碰壁下,堅持拍攝了“首部完全澳門人電影”《亞明的澳門》。1999年,澳門回歸前夕,朱佑人和很多澳門人一樣,對回歸感到未知,一直觀望着⋯⋯面對着這種改變,朱佑人堅持以影像記錄當時澳門人那刻百感交集的情感,以及澳門社會上的種種變化。回歸那一刻,澳門回到祖國的懷抱,朱佑人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了這一重要時刻;回歸後,朱佑人大力推動澳門電影發展,澳門電影發展史上的“亞明”,從不缺席。(……)

【正向專題】勉勵弱勢活出真我──專訪扶康會職業治療師
小話兒, 正向專題 1.8.2018

工作,對於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義與解讀。有的人認為工作是賺錢維生的方法之一,也有人在工作中尋找成功與滿足感。對於智力障礙者來說,工作,或許更像是“角色扮演”,在體驗工作的過程中,嘗試在社會裡尋回屬於自己的“角色”。而職業治療師,則是幫助他們適應和融入“工作角色”的人。(……)

【家和萬事興】天氣炎熱,注意健康
家和萬事興, 小話兒 30.7.2018

一到夏天,大家都忙着享受陽光與海灘,只是今時不同往日,地球的氣候變化太大,極端情況增多,也使我們比以往更容易惹上小病小痛。為免樂極生悲,出門去玩時大家還是要多作準備,經常提高警覺,以防病菌有機會乘虛而入,敗了我們消閒度假的雅興。(......)

【澳門回歸20周年專訪】了解世情,掌握先機──呂開顏宏觀看經濟大勢
小話兒, 澳門回歸20周年專訪 27.7.2018

澳門回歸時,在上海修讀經濟學的呂開顏特意回澳參與慶祝活動,更與大眾一起到郵政局排隊買郵票、蓋紀念郵戳。2000年,他選擇到北京大學繼續升學,一直由碩士讀到博士。跨越澳門回歸,在內地讀書這十年裡,呂開顏仍時刻關注著澳門動態,見證澳門由低谷重生,經濟高速增長,逐步走向榮景。畢業後,他抱著為社會貢獻研究成果的初衷,回到澳門,為澳門做澳門人應該要做的事。(……)

【家和萬事興】覺得還差一點?請重新再來
家和萬事興, 小話兒 26.7.2018

要學習藝術,體驗何謂美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何謂精益求精,是我們以藝術的不同形式為載體,把人類的想像和手藝推向極致。人一旦放下了追求精益求精,而只以生存法則尋求短暫的利己,人類文明就只有停滯不前甚至倒退。藝術告訴我們,覺得還差一點,那怕只是一點點,那我們都要推倒再來。追求真善美,是人作為人的基本要求。一旦放下追求的底線,很快我們也會把道德底線放下。(......)

【正向專題】傷健共融,創新活力──專訪扶康會總幹事周惠儀
小話兒, 正向專題 25.7.2018

扶康會於2003年5月由一群志願人士創立,在這年的6月15日,扶康會迎來第一位員工,那就是手執工商管理學士及公共行政碩士證書的周惠儀。15年來,周惠儀與扶康會共同成長,打造慈善品牌,建立完善的工場制度,並開設多家社會企業。她以商學理念投放於社會企業之中,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協助殘疾人士自力更生,亦為社會注入更多創新與活力。成就着一個又一個的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