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signal

作者: mpea

【正向專題】蘇家樂——演員之路 戲劇是一種修煉
小話兒, 正向專題 24.8.2018

蘇家樂,從中學時接觸戲劇,大學修讀葡萄牙語專業,畢業後考到政府公職,一做就做了四年。他利用工餘時間到澳門演藝學院進修戲劇,發展自己的興趣。其時二十六歲的他,希望做自己喜歡的事,便毅然放棄一份收入穩定的正職工作,到香港演藝學院修讀表演。(......)

【城市記憶】平安戲院

1935年開業、1993年結業、位處當年澳門心臟地帶新馬路。原戲院格局很簡單,向街的大堂四平八正,進場時要穿過大堂末端的一列玻璃門。當時的戲院都不會用盡每一吋地方放椅子,反而盡量留空間疏導觀眾,走過玻璃門後並非立刻進場,而是一個比大堂還大的空間,右邊為登上樓座的樓梯,樓梯旁為洗手間,左邊則為左中右三道進入放映廳的門口。

平安戲院原址雖然仍在,但早已變成了以遊客為目標的時裝店。在城市規劃委員會會議討論中,文化局提出要求該地段不得增加高度及需保留立面等。

*資料來源:《瞬間五十年 – 澳門攝影學會紀實半世紀》、《澳門戲院誌》、《澳門日報》、《力報》

澳門以前大多數居民都係以打魚為生,豐富嘅漁獲食唔晒,就會以鹽醃之,曬乾之後製成鹹魚海味。由此,就衍生咗鹹魚海味手信業,更一度成為澳門經濟嘅支柱行業。

 

澳門以前曬鹹魚嘅場地充裕,日照長、曬時足,加上選料上盛、製作講究,自然出產多上品,故濠江鹹魚曾經遠近馳名。鹹魚海味手信業半個世紀前曾擁有過輝煌嘅「黃金時代」,更一度成為澳門主要的「出口產品」。

 

#澳門美食年

【家和萬事興】那些看似簡單的事情
家和萬事興, 小話兒 20.8.2018

很多事情看似簡單,要隨便做出來其實並不困難,寫作如是、畫畫如是、彈琴如是,如果只求完成,那就只能停留在某個階段,沒有辦法能給予自己更多價值和意義。然而,如果你始終對它懷有敬意,認為可以通過努力不斷讓簡單的事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接近完美,那麼這一件事,才有可能給予你應有的尊重和回報。不要看輕簡單的事情,正因為是簡單的事情,正因為是人人都能辦到的事情,你做得那怕比人家好一點點,你的作品很容易就會成為茫茫人海中的一點亮光了。(......)

【澳門回歸20周年專訪】童心鑄造文學詩篇——楊穎虹尋夢異鄉人
小話兒, 澳門回歸20周年專訪 19.8.2018

回歸前,楊穎虹沒有隨家人到加拿大生活,而是選擇留在澳門升學,並在大學畢業後成為一位中學教師。回歸後,離開前線教育工作的楊穎虹,創作兒童文學繼續其教育理想,嘗試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方式回饋社會。她希望本地兒童文學能走進不同的社區,走進基層小孩的生活中,讓澳門的小孩子閱讀小城的兒童故事,讓即使將來在不同地方工作或落地生根的澳門人都能透過故事,認識自己的故鄉,並有足夠的文化自信面對外面的挑戰。(……)

海事博物館是一所位於澳門媽閣廟前地1號,以海事及航海為主題的博物館。澳門曾於1919年設立海事及漁業博物館,但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因被空襲而閉館;其後當局在媽閣廟前地的一座葡萄牙特色建築物設立海事博物館,並於1987年對外開放予公眾參觀;1990年6月24,新展覽大樓正式落成並啟用至今。

博物館展館外形獨特,以「船」為設計概念,亦是澳門第一座以博物館功能而興建的建築物,是本澳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重要標誌。主要展現昔日澳門漁民生活及澳門海事歷史,反映了澳門歷史與大海之間的密切聯繫。

*資料參考:澳門海事及水務局網站、澳門旅遊局網站

 

 

【澳門回歸20周年專訪】關懷與護理同行——尹一橋從人到仁的天使之路
小話兒, 澳門回歸20周年專訪 16.8.2018

1999年澳門回歸時,尹一橋一家自發性到街上與一眾市民及學生慶祝這一重要時刻,倍感興奮和自豪。回歸前,受家人影響,尹一橋投身護理行業。多年來,她秉持弘揚“從人到仁”的教育理念,為澳門培養一代又一代的護理專業人才。現任鏡湖護理學院院長的她一直堅持著:“進步的步伐不一定要快,但絕對不能停。”(……)

【遊子遊蹤】保持獨立的思考——專訪中國人民大學澳生趙芷晴
小話兒, 遊子遊蹤 15.8.2018

過完這個暑假,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系的趙芷晴就要升大四了。按照內地高校的慣例,大四是在校生脫離校園生活、正式進入社會工作的一個緩衝期,期間學校不再開設任何校內專業課程。除了準備考研和出國的學生,大部分人的選擇均是實習。趙芷晴也不例外,這個假期她選擇了一家在澳門的人力資源管理公司作為她的實習單位。(......)

【家和萬事興】別想矇混過去
家和萬事興, 小話兒 14.8.2018

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當君子,職場上、生活上都非常重要。說一不二,不做反口覆舌的人,才會得人尊重,才會讓人有信心和安全感。道上的名聲是自己建立起來的,講信用是與人交往最基本的原則。沒有辦法做到的事不要輕易答應,不能處理的事別要輕易給予幫忙。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能力多少就幹多少的事,這些年很多人不知道從哪裡學來的壞習慣,總喜歡充闊氣、愛誇大,談事情永遠無法腳踏實地,總覺得事情先到手便好、船到橋頭自然直,就是不願意向別人坦承自己。這樣做人,累己累人,誤人誤事,到頭來只會讓自己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