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揚晴六歲起開始學習小提琴,自此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十七歲的她,考上美國首屈一指的茱莉亞學院,成為澳門首位考上茱莉亞學院的學生。如今成為傑出的中提琴家,何揚晴不斷進步,音樂路一走就走了二十餘年。她說:“音樂已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音樂就是‘我’。”
“澳門小子”吳國權是澳門首位職業拳擊手。在電子娛樂還沒普及的年代,活潑好動的吳國權課餘時就跟着哥哥去體育會,以玩樂的心態開始接觸拳擊,從此與拳擊結下不解之緣。(……)
現在就讀天津南開大學臨床醫學的大二年級澳門學生侯莉瑜,是一位安靜且溫柔的女孩子。她之所以選擇學習臨床醫學,是因為很早就已經對醫學充滿興趣。而選擇南開大學的原因,則是令人出乎意料——“因為天津離澳門很遠,我想去一個遠離澳門的地方,起碼那兒四季分明”。出於對“遠方”的嚮往,侯莉瑜隻身遠赴距離澳門1,900多公里的天津,展開她的本科學習,踏上追尋知識和理想的道路。(......)
早前坐過一程飛機真的險象環生,氣流、雷電交加無法降落,多次想著陸都不成功,其中一次更是快要著地時高速爬升,就這樣在機場上空盤旋了一個多小時,到真的著陸那一刻,還真的頭一次有鼓掌的衝動。每一次遠行,每一次在機場、碼頭和車站的告別,都可能是我們的最後一次。這樣一想,能夠平安回家,就真的太值得像戰鬥民族那樣鼓掌歡呼了。
“小時候的我知道從澳門到珠海有一個過關的口岸,對這個關口的記憶是模糊的。” 唐敏瑩回憶起1999年澳門回歸時說道。唐敏瑩小時候在廣州出生,三歲時被媽媽抱着,走過了在拱北與澳門之間的口岸。從此,唐敏瑩在澳門生活、讀書和成長。(……)
澳門,這個小小的溫室,倘若沒有走出去看看,一直在溫室長大的小苗,大概也會一直被保護着。所以澳生葉穎茵選擇隻身去到與澳門相隔一千多公里的上海開展求學生活,就讀華東師範大學化學系,開展一段新生活。過上與自己由小到大都不熟悉的環境,說着由小到大較少說的普通話,面對不少挑戰,她在上海又將會展開怎樣的學習之旅呢?(......)
過富日子的方式很容易,環境好的時候,也許多了條件去消費,但也不過是消費而已。假若沒錢去高級會所、沒錢出入名店購買奢侈品呢?我們還有沒有辦法在生活中感到滿足和快樂呢?我們更應該有知足之必要,前路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對人如是、對社會如是、對國家與世界也如是。我們無法確定哪一刻逆境就要來,所以積穀防饑重要,實事求是按狀況過活重要,經常保持自身的競爭力也相當重要。窮和富,都有各自的快樂與憂愁,遇上甚麼日子,就按那日子的方式捱過去,前面總會有好事等着我們的。
年輕的Bikash Shrestha出生於尼泊爾,三年前來到澳門工作。現任職酒店保安員的他曾於尼泊爾發生黎克特制7.8級地震後,參與當地單車隊發起的災後救援及重建工作。去年“天鴿”吹襲澳門,他亦參與了任職公司發起的義工團,與同事們一起為受災地區清潔⋯⋯
1999年澳門回歸時,只有十歲的祖絲(何芷晴)參演了慶祝回歸活動,當時年紀尚小的她已頗具表演天賦。回歸後澳門經濟穩步增長,帶動本地娛樂演藝事業發展,祖絲亦一直堅持追逐她的音樂夢,”即使澳門音樂產業尚未成熟,但這不意味着‘喜歡唱歌的人不能發歌手的夢’,只要忠於自我,積極裝備自己,假以時日必定取得成功。”
崔文浩,大二學生,在南京大學修讀口腔醫學系。在家庭及朋友的薰陶下,崔文浩自小對口腔醫學擁有濃厚興趣,在家人鼓勵下選擇往牙醫這條路發展。離鄉背井到南京求學的他學會調整心態,漸漸適應新環境,在讀醫這條路上,他一直帶著熱誠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