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澳門大學在被喻為“芯片奧林匹克”的IEEE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ISSCC)中共有八篇論文入選,其中四篇是來自陳知行所帶領的團隊,成績斐然。陳知行是澳大微電子研究院助理教授,在澳門土生土長的他自小對澳門這成長地充滿感情,受到導師余成斌、副校長馬許願等教授認真的工作態度和研究熱誠所感染,他更加堅定了從事研究微電子項目的決心,逐帶領實驗室學員一同努力,創造佳績。(……)
“爺爺,您最近為甚麼都這麼忙,沒有時間來找我們呢?”“乖孩子,因為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的大日子啊!爺爺希望能為此出多點力呢!”“90後”企業家許樂敏猶清楚地記得當年爺爺的一字一語,那個最顯淺卻又最形象的答案,成為她腦海中對澳門回歸的第一印象。(......)
“雖然對回歸當時的具體印象不深,但卻很記得在學校觀看第一任澳門特區行政長官選舉的電視畫面。”“90後”青年李兆祖憶述。雖然生活是忙碌,但堅持是一種態度,他多年來堅持參與社會事務,主動關心國家和澳門的發展,為特區發展建言獻策,與特區共成長。(……)
澳門回歸祖國後,慢慢由一個不起眼的小城蛻變成具國際知名度的旅遊美食之都,陳玉雰感慨地說。陳玉雰是澳門會展業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而從回歸之初開始,她亦積極參與社團工作,一直為國際青年商會中國澳門總會服務,致力為澳門青年提供自我增值的平台,培育青年領袖。(……)
“記得當時學校安排一眾小學生在操場排練荷花舞,為回歸演出做準備,每次經過操場,我都會留意學生們排練的進度,期待她們的演出。”吳少蘭回憶道。喜歡小朋友的吳少蘭是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她致力關注幼教、青年教師,並在不斷自我增值和進步中走過逾三十載風雨兼程的教學路。(……)
“回歸是澳門人期盼已久的大事”, 何敬麟說。1999年澳門回歸,在異鄉求學的何敬麟特別留意澳門回歸的消息。完成學業並在外吸收了不同的工作經驗後,何敬麟決定回澳發展,嘗試創業,同時積極投身社會工作,與時並進,助澳門青年融入大灣區發展。(……)
1999年澳門回歸,劉嘉翀與家人觀看電視直播,見證國旗和特區區旗莊嚴升起一刻,感受澳門回歸這一重要歷史時刻。回歸後社會大環境逐漸向好,動靜皆宜的他亦找到了以發展網頁設計為個人學習興趣的方向,更在因緣際會下加入了學聯,開啟參與社會事務的一頁。(……)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間吳嘉婷已在澳門婦女聯合總會度過十多個春秋。這些年間,她見證着澳門社會在回歸前後的發展,見證着澳門女性地位的日益提高,澳門女性走向世界,參與國際事務,真正與世界接軌。(……)
“儘管回歸當天我沒有身處於澳門,但這個日子對自己而言,可謂別具意義與價值。”洪朝欽如是說。作為澳門首批考獲專業資格職涯發展師的一員,他致力投身青年工作,冀從專業分析出發,以同行者的角色當好“職涯同路人”,為青年提供適切幫助。(……)
如果你已有一份待遇優厚的穩定工作,你會選擇跳出舒適圈,投身一個新領域從頭開始嗎?現為澳門執業大律師的鄺玉球,在二十年前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律師,更沒有想過會選擇離開穩定的公職,從實習律師開始,建立自己的法律事業,與特區共同成長。(......)